中国科技产业的帅才——王选

来源 : 1997 年 01 期 

中国科技产业的帅才——王选

作者: 李向朝

1084年,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1488年,德国人发明了“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字排版”的铅活字印刷术,西方人赶上来了。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已经跨入了电子照排的时代,而我国却依然在“铅与火”的时代中徘徊。汉字在信息时代的生命力受到怀疑。

这种落后状况深深刺痛了未名湖畔一群有骨气的中华儿女。他们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研制成功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照排系统,又将其迅速产业化,带来了印刷业的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王选就是其中的最杰出代表和领头人。

少年多努力 老大不伤悲

王选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严谨正直,母亲善良开明,良好的家教为王选以后的成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岁时,王选被家人送进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开始了他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涯,因为聪明好学,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17岁的王选怀着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美好理想考进了斐声中外的北京大学。北以重视基础教学著称,程民德、江泽涵、丁石孙等一流学者亲自讲授基础课,这使王选如鱼得水,受益匪浅。

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时,王选理智地做出了抉择,选择计算数学专业。当时,计算数学是一门刚刚建立的学科,连一套像样的教材都没有,在很多人看来是最没吸引力的。王选不以为然,他认为计算机是有前途的新兴学科,和它相关的计算数学和程序设计将来一定会十分兴旺;而学科不成熟正说明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毕业,王选当了整整12年班干部,高中时,他是班里唯一的共青团员,开会、谈话、编墙报样样少不了他,被同学们戏称为“小小社会活动家”。在北大,他担任过班长、团支书、团总支副书记等职务。这对王选全面能力的培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我们问及王选教授青少年时代哪种因素对他个人素质的形成起了最关键的作用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12年当班干部的经历。”他说:“当班干部使我懂得了,只有为大家着想、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办成事情。当班干部也锻炼了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58年7月,王选毕业后留在北大无线电系,开始了自己艰辛漫长而又硕果累累的科研历程。

最初三年,王选从事的是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工作,经过三年时间的跌打滚爬,他积累了硬件研制的宝贵经验。1961年,他又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为此承担了开发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大项目。实践中他的眼界大为开阔,新思想不断涌现,同时树立了一种信心:“中国人只要创造条件、抓住机会,是有可能比外国人更早提出某些新方法和创造某种新技术的。”

1975年5月,王选接受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748工程”中“精密照排系统”的课题。当时国内已有数家单位从事这项研究,而只有王选,在强烈创新精神的引导下走向了成功。1975年底,他做出的“用轮廓和参数描述字形”的研究方案,被人称为“玩数学游戏”;1976年夏,在汉字高精度输出设备的研制上,他提出跳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的四代机,也曾被视为天方夜谭。然而,事实证明,王选进行的是高起点的创新。这些创新正是北大方正巨大成功的技术基础。

1978年到1985年,一部分人员为了评职称,科研仅停留在做论文的阶段,很少有人愿意干又苦又累,把研究理论转换成实践运作的应用工作。而以王选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没有急功近利,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坚持自己的应用研究方向。终于,辛勤的汗水和坚忍的毅力结出了累累的果实。1985年,他们研制的照排系统被评为当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86年4月又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987年,王选获得首届中国“毕昇奖”。

莫泊桑说过:“一个献身学术的人是无权过普通人的生活的。”在王选辉煌的科研成就的背后,是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在参与红旗计算机研制的过程中,由于夜以继日满负荷运转,25岁的王选身体跨了下来,年轻的生命面临死神的威胁。他的爱人、战友陈堃球还因劳累过度未及时治疗患了直肠癌,不得不做切割手术。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他们夫妇没有丝毫后悔和退却,只是淡淡地说:“为汉字照排技术付出了一段直肠!”

王选曾经对别人说,“十年中我们享受不到常人能享受的快乐,但也的确享受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幸福。”“自信在精神上比别人富有,这大概是我的'精神胜利法'吧。因为这种自信,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一个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最终也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科技铸就民族魂

按理说,科学研究出了成果,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应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王选的成就感却渐渐变成了一种“负债感”。当时他不接受任何采访,对记者避而远之。“搞科研必须为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实际贡献,不能实用,成果等于零。国家为这个项目前后投资了1000万元,成果不变成产品,不推向市场,就没有实际效果,奖再多有什么用?”

于是王选决定“还债”,于是就有了中国科技产业的石破天惊:

——1987年5月22日,世界上第一张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在《经济日报》印刷成功。

——1988年,北大新技术公司,即北大方正公司开始全面推出北大方正系统,接着又推出报纸大屏幕组版技术、采编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和新闻综合业务网络。

——1992年1月21日,彩色激光照排系统使《澳门日报》成为世界上首家中文彩报;9月16日,《人民日报》向全国22个代印点通过卫星远程传送版样取得成功。

——1994年,方正掀起的“彩色革命”已渗透到我国报刊、书籍出版的各个角落,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1995年,北大方正公司以全国首家红筹股的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

……

短短十几年时间,北大方正的资产从40万元基金增值4500倍,1995年产值达到18亿元!世界印刷行业被震憾了,一些颇具实力企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无可奈何地宣布,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他们将放弃与中国人竞争。方正的产品不但占据了国内报刊市场99%、书刊市场90%的份额,而且在港澳台及国外的市场中占据了显要地位,在民族科技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启示,不能不给人们以巨大的希望。

不仅如此,以王选的技术为核心的“华光”、“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还在中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不仅没有被抛弃,而且取得了进一步生存发展的权利,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前景。这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可以说无论怎样形容也不过份。而且方正“顶天立地”的创业摸式(所谓“顶天”,就是有一批人主要致力于深入研究,以保证产品的不断创新;所谓“立地”指另一批人主要致力于生产、销售,以保证成果的商品化。“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形成了“一条龙”的体制,“龙头”是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龙身”是电子出版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龙尾”是方正集团公司,首尾相接、贯通一气构成人所羡慕的“五星级集团”。对于中国民族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方正公司时说:“北大方正是一个创造,也是一个奇迹。方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方正领导社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将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甘为人梯 培育新人

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王选,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担任了很多重要职务。荣誉来自各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等等;职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等。然而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王选始终保持着极为清醒的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年轻人的事业,自己已经58岁了,创造的高峰已经过去。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扶植新秀、培养计算机科学的第二梯队。他努力在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他曾说过:“今后十多年内对我贡献评价的重要标志是:有多少优秀的年轻人能在我们单位脱颖而出。”

谈起方正的年轻人,他常常如数家珍、喜形于色。每逢记者来访,他更愿意介绍年轻人。他身边有100多名优秀的年轻人,很多都能挑大梁了,当年王选取得欧洲专利的发明已有50%的内容被他的学生刷新了,对此他十分欣慰。

王选还十分重视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协作环境,他认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方正成功的奥秘之一。

王选用自己的行动和魅力在北夫方主建 立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环境。

采访结束的时候,王选给我们写了一个公式:I+WE = FULLY I, 即:个别我+集体=完整的我。他解释说:“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把自我融入集体,才能最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希望青少年朋友们好好体会一下这个公式。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