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7 年 05 期
毒化说:撩开恐龙灭绝的神秘面纱
作者: 陶侃
恐龙,这一曾经在地球上横行霸道近1亿年之久的庞然大物究竟是如何灭绝的?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假说。其中一种较有说服力,亦为人们所熟悉的说法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陨石击中了地球,猛烈的爆炸和撞击所产生的岩石粉尘等冲天而起,瞬间弥漫了大气层并迅速遍及全球,进而遮挡了阳光,使地球顷刻变得一团漆黑。这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了,原本保持着某种微妙平衡的生物食物链中断了,恐龙终因失去食物而逐渐灭绝,这种说法也称为“暗无天日说”。多年来,它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近年来一些严谨的科学家发现,细细推敲起来,“证据”凿凿的“暗无天日说”之中的漏洞不少。例如,撞击所引起的尘埃数量足以使地球变得黑暗吗?引起黑暗的时间到底持续多久?这些时间足以使大量生物,特别是恐龙走向灭绝?恐龙灭绝真的如此简单?
美国天文学家格斯、扎尔德基等人首先对撞击所产生的尘埃数量、密度与黑暗程度等开展细致研究。据他们精心测算:要使地球到处像午夜一般漆黑,大气同温层中的尘埃密度必须达到以10毫克/平方厘米均匀分布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才完全停止。然而他们指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并不意味植物会立刻全部死去。因为许多植物具有储存能量(包括太阳能)的本领,并能坚持一段时间,当大地重现光亮时立刻恢复光合作用。这样一来,地球上黑暗时间能持续多久就成了关键。显然,黑暗持续时间与尘埃的沉落速度息息相关。对此,另一位天文学家图恩的计算证明:这么多尘埃最迟在100天内全部降落到地面!这意味着:3个月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恢复,4个月后全部恢复。也就是说,地球因撞击所引起的黑暗最多只维持3~4个月时间。而且,这尚不包括陨石降落于海洋中的情况,如果降落于海洋中,激起的冲天水蒸汽等,很快会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于地面,黑暗程度及时间会更小更短。
3~4个月黑暗对植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难道就会造成生物食物链的彻底崩溃?对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持谨慎的否定态度。一些生物学家更是清楚:某些生长在地球极区的光合浮游生物及以它为食物的生物,在长达几个月乃至半年的完全黑暗后,依然繁衍不衰。一些耐寒植物也不至于完全死去。3~4个月的黑暗反而会把这些光合浮游生物等驱入休眠期或蛰居期,当大地重光时,则恢复勃勃生机。种种迹象显示:3~4个月黑暗就可以置植物、动物于死地的说法,乍看成理,实则不够严谨。况且,生物学范畴中大规模的生物死亡并不一定导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别。把3~4个月地球黑暗作为恐龙灭绝的原因,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更令“暗无天日说”雪上加霜的是,目前已从地层中发现最后灭绝的恐龙化石竟与最早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共生,这表明从陨石撞击地球到恐龙种属完全灭绝,之间至少持续了约3~5万年之久!凡此足以说明:“暗无天日说”把恐龙统统归结于因黑暗、缺乏食物而灭绝,实在有些武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