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博士”的科学之旅

来源 : 2011 年 02 期 

钻石博士”的科学之旅

作者: 枭野

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他开创了我国放射生物学研究,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者。这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上海之行开启好奇之门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县一个世代种地打鱼的家庭。贝时璋小时候很老实,很少出自家的门,直到他三岁时,才由长辈领着到村里的祠堂看了一看。没想到,他对祠堂门口石狮子嘴里的圆球产生了兴趣,他禁不住地想:这圆球既能滚动,又不掉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贝时璋琢磨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次,阿爸带贝时璋母子俩到上海办事,一路上,贝时璋看到许多以前从未看过的事情。他看见了拉纤人,看见了船老大把橹摇得飞快,看到了乡下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叫“江天火轮”的大船。贝时璋感到奇怪的是:没有拉纤人和船老大,这船怎么会动呢?船舱里有一盏灯,没有灯油,灯怎么就能亮了呢?对这些疑问,贝时璋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上海,贝时璋看到了许多新奇古怪的事,他坐的黄包车与乡下的独木车不同,黄包车是人在前面拉独木车是人在后面推;他看到小叔给他买的狗头帽、老虎鞋上的图案与乡下的不同,他在繁华的南京路看到商店橱窗有个木头的、黄头发,而且会自己转动的“洋模特”。贝时璋呆呆地站住了,他不明白这个木头人怎么会自己转动。

贝时璋还在堂姑妈家看到真正的电灯,这电灯依靠“扳头”,一上一下扳动使它一亮一灭。贝时璋呆呆地望着电灯想,乡下要有这玩意儿就方便多了。

短短的上海之行,贝时璋大开眼界,他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开启了他心中好奇与探索之门。

不懈探索勇攀科学高峰

1919年春,贝时璋违背了父亲要他进洋行工作的意愿,考入了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1922年,贝时璋留学德国,转学自然科学。在那里,贝时璋每天与书本和仪器为伍,以实验室为家,刻苦攻读。他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许多课程,又自学数学,并寻找一切机会参加实验或野外实习,这些大学的学习活动使贝时璋受益匪浅。

1924年初,土滨根大学动物系的导师给贝时璋提出了博士论文题目:《两种寄生线虫的细胞常数》。经过深入思考,贝时璋提出寄生的线虫不适合做实验,因为不能培养,且虫体太大,细胞数目太多,又不透明,做实验很困难;而以自由生活的、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可用稀释的醋培养,个体小,细胞数目少,又透明,便于观察,有利于做实验。导师同意了他的意见。这样,贝时璋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再生等进行了实验研究。贝时璋的博士论文显示了他非凡的才华,得到高傲的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贝时璋在德国一共待了八年。这八年,他学有所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他注重秩序,什么事情都细致周密,有条不紊。他不轻易发表论文,工作做完了,论文写出初稿了,他总是那么放着,不急着拿出去,总在反复推敲,或者补充实验。他的论文也总是写得尽可能短。1928年3月1日,贝时璋戴上了第一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

1929年秋,贝时璋谢绝多方的挽留,离别土滨根大学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继续他求索的生涯。在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获得了许多科学成果。50年后,即1978年3月,因为卓越成就,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又一个10年过后,在1988年3月,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钻石博士)。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青睐者仅贝时璋一人。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贝时璋语录

人的一生,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各种挫折和困难,甚至是艰险,但决不能灰心,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勇往直前,才能取得胜利。

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天资与勤奋都重要,但只有天资而不勤奋学习,不一定能学好。如天资差一点,但能勤奋学习,也能学习得很好。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