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污染与滇池鲫鱼群体遗传结构变迁

来源 : 2008 年 04 期 

滇池水污染与滇池鲫鱼群体遗传结构变迁

作者: 张子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施莹昆明市第一中学;吴雨秋潇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一、滇池不同水域鲫鱼形态学特征和水质状况

对沿滇池湖岸、入湖河流(包括盘龙江、松花坝和牧羊河)和滇池流域的鲫鱼种群和水质的调查发现,位于滇池入湖河流盘龙江的源头牧羊河的鲫鱼在形态、体色上与滇池湖区的三倍体鲫鱼都有很大区别:牧羊河的鲫鱼个体较小、体形细长、通体金黄;滇池湖区的三倍体鲫鱼个体较大、体形宽厚肥满、体色较深呈青黑色、灰黑色,而且很多鲫鱼脊柱扭曲变形。

靠近昆明市区北部的滇池草海总体水质类别为劣V类,水体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V类)。滇池外海(包括大湾、白鱼口、鸽子湾)的水质无明显差异,总体水质类别均属V类,水体污染程度中等,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松花坝水库上游水源牧羊河水质类别为IV类外,水质轻度污染,达到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功能要求。

二、染色体水平的滇池鲫鱼群体遗传结构

滇池鲫鱼群体遗传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随着水体污染程度的加重,滇池鲫鱼群体中的二倍体频率明显降低,而三倍体鲫鱼的频率明显升高;其中水质最好的牧羊河二倍体鲫鱼的频率达18.89%,滇池南部中等污染的大湾、白鱼口和鸽子湾水域二倍体频率在8.76%~9.6%,而重度污染的草海只有三倍体鲫鱼,已不见二倍体的踪影。

三、讨论与结论

通过查阅滇池鲫鱼群体历史和滇池水质年际变化文献资料,我们注意到滇池三倍体的高背鲫鱼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多和二倍体土著鲫鱼比例的迅速下降等群体遗传结构的显著变化与滇池的水质恶化似乎是同步发生的,提示滇池鲫鱼种群结构的变迁可能与环境污染导致的水质恶化有关。

对滇池不同污染程度的多个水域中鲫鱼种群变化与水质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滇池水体污染程度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加重的区域分布规律;而随着水体污染程度的加重,滇池鲫鱼群体中的三倍体频率明显上升,二倍体频率明显降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辅导教师:杨君兴 高云)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