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力学之父”——郑哲敏

来源 : 2017 年 06 期 

“爆炸力学之父”——郑哲敏

作者: 魏德勇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操场上,围着一群物理学研究员。此前,研究所所长钱学森组织了一次爆炸实验:他制作了一套爆炸装置,由专业人员引爆后,一块马口铁立马变成平底碗。他的思路由此展开,目光从每一位研究员身上扫过。

“小郑,你过来一下!”

若有所思的小郑随钱学森来到操场一角,他首先发问:“所长想谈刚才爆炸成型的事吗?其实,爆炸既然能成碗,就肯定还可以成其他东西。”

钱学森很欣慰,因为小郑到研究所才两年。思忖良久,钱学森郑重地说:“用爆炸生成我们所需的形状,这将是力学研究的新课题,姑且命名为爆炸力学吧。这个东西交给你,有信心吗?”

小郑使劲地点头,这拉开了他后半生爆炸力学研究生涯的序幕。他,就是我国“爆炸力学之父”郑哲敏。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3岁时,父亲把学习成绩优异的小哲敏叫到身边,严肃地问:“你对拆表、装表很感兴趣吗?”

“是呀。没事的时候,就拆拆、装装,很简单的事儿。”小哲敏老实回答。

父亲缓缓说道:“感兴趣就好。你想过没有,以后是要当修表匠,还是要当科学家?不管你选择什么,我都支持。认准一个方向,就不要摇摆,不要总是改变。所以,你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目标。”

知易行难,郑哲敏在专业选择上就走了不少弯路。21岁,他在西南联大学的是电机工程专业,学了一年后就转为机械工程专业。这段时间,青年郑哲敏其实是迷惘的。1947年,他在清华大学有幸遇到了钱伟长。钱伟长在机械系开了一门课,叫应用力学,郑哲敏只听了一堂课就深深迷上了。半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他留校任钱伟长的助教。次年,他由钱伟长等推荐到美国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深造。

郑哲敏经过探索,选择力学研究之路,一干就是60年。

不经历数十次失败,绝不会成功

从接手爆炸力学那一刻起,郑哲敏就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一条坎坷路,他当时甚至连炸药和雷管都没见过。还好郑哲敏天生胆大心细,摸索几次后就找到了爆炸的门道。

经过思考,郑哲敏决定用爆炸生成汽车零件:先“炸”个汽车试试?带着这种兴奋劲,郑哲敏和同事一起来到北京汽车厂,向厂长申请,要“炸”一个汽车后盖。

20天后的某个中午,郑哲敏在工厂小院,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一声巨响后,那套模具彻底变形。一股失落与挫折涌上心头。郑哲敏失败了!

经过一天一夜反思,郑哲敏决定降低难度,从头再来:“炸”个汽车后灯罩。经过一个月的摸索,郑哲敏再次在同一个地方点燃引线。巨响过后,炸出来的只是个黑不溜秋的圆桶!

郑哲敏把自己关在屋里反省:是自己太心急了,还是自己没进行系统研究就开始实践,从而本末倒置了?抑或不应该选择汽车零件做实验?

痛定思痛,郑哲敏带着小组成员回到实验室,静心研究。此后,他还经历不少失败,但他总会总结经验,继续前行。四年后,经过无数次的爆炸实验和计算分析,郑哲敏独立提出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碳素性体模型。这种与国外同行同步提出的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并为爆炸力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供稿/蝌蚪五线谱 插画绘制/蔡成恩)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