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栽大木擎蓝天——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教授

来源 : 1999 年 06 期 

乐栽大木擎蓝天——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教授

作者: 谭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沈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与航空教育家。

1916年,沈元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遐迩闻名的漆器世家。良好的家风,使沈元从小养成了一丝不苟求学、踏踏实实做人的习惯。

1935年,沈元高中毕业被保送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由于当时燕大没有工科,不能实现他工业救国的伟大理想,因而第二年夏天他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正当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时,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卢沟桥事变。沈元在动乱中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为西南联大航空系的教师。

1943年,沈元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完成了博士论文《大马赫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第一次从理论计算上得出高亚音速绕圆柱体流动的流线图,得出了速度分布曲线,证明了在某一临界马赫下,流动可以加速到超音速而不致产生激波。这一理论为设计新型高速飞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论文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很高的评价,他不仅提前一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还被接纳为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高级会员。

博士毕业后,沈元谢绝了国外同行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新中国的建立,为沈元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52年,中央决定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年36岁,已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教授被任命为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上任伊始,沈教授就意识到,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千百万杰出人才,大木擎蓝天,不断涌现的青年才俊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因而他在师资培养、专业设置、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率先在北航组建了全国最早的火箭导弹专业。在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中,涌现了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杨国梁上将、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研究员、人造卫星总设计师戚发韧研究员等大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

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北航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座中型超音速风洞、高空实验设备、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热应力实验设备等重大教学科研设备,成功地研制了 “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北京二号”液体、固体、液一固探空火箭,“北京五号”无人驾驶系统,填补了我国当时这些领域的空白。

沈元教授在从事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对下一代后备人才的培养,热心科普事业。长期兼任《航空知识》月刊编委会主任,为普及航空航天知识,造就大批新人起了积极的引路作用。

由于沈元教授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多项国家奖励和国际荣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教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1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中心授予“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