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9 年 03 期
从失学少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访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
作者: 阙永忠;何海龙
何继善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矿新理论,研制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探矿仪器和设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称为“把握地球脉搏的人”。年初,担任湖南省科协主席的他又被省政府任命为“防洪减灾”工程首席科学家。阳春三月,本刊记者就求学、科普、防洪减灾等问题对何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我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他们非常想了解科学家的中小学时代是怎样度过的,您能谈谈您的中小学生活吗?
何院士: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不逢时。6岁那年,我刚读完小学二年级,日本鬼子打到长沙,我们一家人四处逃难。学习时断时续,我只读了三年小学,后来跳级直接读高小(初中)。由于战争,我们经常听到空袭警报声,如同现在的南联盟。老师常带我们到树林里上课,黑板挂在树上。没有教材,只能听老师讲,我们记。读高中时,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只读了一个多学期就辍学了。1956年,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的鼓舞下,我依靠自学考取大学。我非常羡慕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希望他们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记者: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您发明的探矿设备找到了地下矿藏,请您给我刊读者通俗地介绍一下找矿的原理和方法。
何院士 :探矿理论和方法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如电法、磁法、人工地震等手段捕获被测物体反馈回来的信息,寻找矿产资源。通俗地说,某个地方若有矿藏,那么所在处地上的磁场就不一样,对外来电磁信号的反映也不一样,且不同的矿石有不同的响应。利用这一原理,我们设计出能产生特殊电磁信号的仪器。检测时,把产生的电磁信号通入地下,激发矿体的电化学反应,根据反馈回的电磁信号数据就能确定地下是否含有矿藏,含有什么矿藏,含量多大。我研制的“双频激电仪”在找矿上获得了较大成果。
记者:作为湖南省科协主席,请谈谈您对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见解。
何院士 :科学普及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有意义的工作。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仅青少年,就连科技工作者本身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对他们进行科学意识的培养,科技知识的普及很有必要。这不仅能使他们获得某种知识,而且能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普教育机制,为科普工作办实事。修路、建楼这类实事要办,但只要培养出一代代真正具有科学头脑、创造意识的人才,没有路会有路,没有楼会有楼。中小学生不要课内课外只围着书本转,而应该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知识。阅读科普期刊、报纸不失为一条获得最新科学知识、启迪思维的有效途径。
记者:您是湖南省防洪减灾工程首席科学家,现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何院士 :防洪减灾工程目前主要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研制更加先进的探测设备,对重要的一些防洪设施、建筑物进行普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根除隐患。如去年洪灾中,许多堤坝出现渗漏、管涌现象,仅靠肉眼、凭经验很难及时发现管涌通道,而先进的探测设施则能很快发现。第二,研制出行之有效的处险治险方法和新材料,针对不同的情况,或采用加厚加高,或采用灌浆等等。去年洪灾中,有的地方使用黄豆、玉米等遇水膨胀的材料堵塞漏洞、决口。临时处险尚可,但这不是科学的方法,不仅浪费大,而且会造成新的隐患。我们正在研制遇水能膨胀几十倍,并能快速凝固、价格低廉的防洪材料。第三,研究汛期水净化、环境治理的新方法,保障灾区人民的健康。
何院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总之,防洪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社会各界关心与参与。欢迎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湖南省教委与贵社联合举办的“科学防灾减灾小论文比赛”就是一次很好的活动。
何院士(右二)和中外专家进行野外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