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6 年 06 期
历史名舰——中山舰
作者: 李科文(山西)
驰名中外的“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朝海军事务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于1910年8月向日本三策船厂订造的性能较先进、火力较强的炮舰,造价68万日元。1913年建成并由袁世凯北京海军接收,编入海军第一舰队。
该舰为钢质铆焊结构,全长65.9米,宽9.8米,吃水2.4米,标准排水量780吨,满载844吨,三缸三胀往复式蒸气机,载煤90吨,总功率1350马力,最大航速13.5节(25公里/小时)。装105毫米前主炮、76.2毫米后主炮各1门,74毫米高炮4门,一磅炮两门。定员104~140人。
它曾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护法运动、国父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等4次重大事件。1916年7月22日,海军总长程光响应孙中山号召,率“永丰”舰等7艘军舰在上海起义南下广州,投入反段祺瑞的护法斗争。1922年6月16日,由孙中山提携的广东省省长兼粤军司令陈炯明,在惠发动武装叛乱,炮轰广州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急中生智,深夜离开总统府,几经辗转,最后登上“永丰”舰亲自指挥战斗56天,终于化险为夷,取得了斗争的胜利。随之该舰功勋卓著,名声远扬。1923年8月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再次登上“永丰”舰,举行蒙难一周年纪念活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3日,广州革命政府为纪念他,“永丰”舰正式命名为“中山”舰。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派兵劫夺“中山”舰,逮捕共产党员、“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先后沦陷,武汉一时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1938年秋,日军又对武汉发动了猖狂进攻。“中山”舰等47艘军舰调入长江,全力阻击日军炮舰沿长江西进,中山舰担负从武昌金口镇至新堤一线的警戒任务。10月24日上午,“中山”舰在金口镇长江流域巡防时,遭日军6架轰炸机的狂轰滥炸,舰长萨师俊下令全舰炮火齐射。在异常激烈的战斗中,3架敌机被击中,拖着长长的浓烟栽入江里。哪料关键时刻,舰首高炮发生故障,敌机乘隙向下俯冲,轮番轰炸。顿时舰上一片火海,情况十分紧急。萨舰长指挥若定,高呼:“坚守岗位,战斗到一兵一卒。”下午3时50分,“中山”舰终因孤军无援,受创严重而沉入江中,萨师俊等24名官兵壮烈殉国。
“中山”舰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重大的历史文物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打捞“中山”舰一事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自1988年以来,国内新闻界就“中山”舰打捞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而探摸“中山”舰的工作从60年代就开始了。近10年,有关方面就打捞“中山”舰做了许多努力。
人民海军几经艰险,于1994年4月2日下午,在水流湍急、漩涡密布、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底,终于找到了“中山”舰的准确位置,为打捞“中山”舰立了头功。4月21日,《“中山”舰找到了!》的新华社电讯传遍海内外。1996年2月第4次探摸中证明,全舰虽有严重破损5处,小伤10多个,但舰体结构仍较坚固,整体打捞大有希望。这次摸出的炮弹,虽有锈迹,仍炸得脆响。
凡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都清楚,“中山”舰是弘扬民族气节、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的历史文物。粤、鄧、苏三省都力争拥有打捞权。
鄂人认为:武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名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和“中山”舰武汉保卫战英勇抗战壮烈殉国之地,原“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也是湖北沔阳人。于是首先提出,他们打捞“中山”舰是义不容辞的。
苏人认为:南京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在地,中山陵也在南京,“中山”舰应由他们打捞,运回南京,与中山陵一起供海内外游人瞻仰参观。
粤人则认为:“中山”舰在25年的风雨中有21年是在广州;所经历的4大历史事件中有3件是发生在广州;广州资金雄厚。“中山”舰应由他们打捞,接回娘家,陈列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或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长洲岛兴建“中山”舰纪念馆,开发国际文化旅游区。
依据国家文物法有关规定,鄂人在激烈的争夺中获胜。在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筹备达10年之久的“中山”舰打捞工程,终于由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为纪念沉没58年的一代名舰——“中山”舰即将重见天日,再展雄姿,中国集邮总公司和湖北省集邮票品制作中心,向全国公开发行“'中山'舰出水·源地纪念封”一套。
“中山”舰打捞期为100天,预计1997年2月15日前打捞完毕。按照国际惯例,海军名舰都要建立相当规模的博物馆供人们瞻仰参观。“中山”舰打捞出来后,将进行全面修复,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运往武汉市中心综合性“中山”舰陈列基地;金口——“中山”舰罹难江边,将同时兴建“中山”舰抗日将士纪念碑,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