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8 年 06 期
蜗牛耐饿观察
作者: 吴小婷
蜗牛是一种陆地上生活的软体小动物,它的身体柔软,背上有螺旋形外壳,它靠腹足行走,腹足能分泌粘液,因此它走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一条粘液痕迹,它的头上长有两对触角,长触角顶端的小黑点是它的眼睛,触角碰到东西会灵活地缩到身体里去。
我在观察蜗牛时,发现有一种小蜗牛,因外壳的颜色较浅,透过壳可以看到半个米粒大小的心脏在有节律地跳动。有书记载:蜗牛有很强的耐饿能力,它持续四年不吃东西,仍可以活过来。蜗牛真有这么大的能耐吗?
我把25只蜗牛,放在封闭的透明的盒子里,不给蜗牛任何食物和水分,然后每天观察记录蜗牛的变化情况。
蜗牛挨饿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天下午天气很闷,暴雨即将来临,25只蜗牛逐渐地都缩回了壳里,开始我以为它们是太疲劳了或者是饿了,想在壳里休息一下,可是半小时后,暴雨停了,蜗牛又出壳了。看来蜗牛在屋子里也能感觉到天气的变化。
蜗牛耐饿到第三天时,运动变得迟缓,有3只蜗牛缩回了壳内,并且用白色固体封住了壳口,这种白色固体是蜗牛分泌的粘液凝固成的,壳口被封住,也就阻止了空气的进入,或者是减少了空气的进入。到第四天时,已有12只蜗牛封闭了壳口。运动的蜗牛心率为86~114次/分,封闭壳口的蜗牛心率明显减慢,速度是45 ~57 次/分。
壳口封闭的蜗牛是不是就不再出来了呢?在白天,我没有看到过它们出来活动,后来我在晚上突然开灯观察,它们都从壳里出来了,并且在盒壁上爬来爬去。联想起每次抓蜗牛时,都是在叶子背面抓到的,叶子背面相对来说是比较阴暗的地方。这些事实可以说明:蜗牛喜欢黑暗的环境。
蜗牛挨饿到第八天时,在白天所有的蜗牛都封紧了壳口,心跳速度为25~35次/分,还有几只蜗牛心跳速度观察不到了。第13天时,所有蜗牛的心跳都观察不到。它们是不是都死了呢?我用一个盒子装些温水,把它们放在温水里泡着,七、八分钟后,有一只蜗牛露出了自己的身体,然后陆续有蜗牛出壳活动,出来活动的蜗牛心率还较快,速度为70~90次/分,出壳的蜗牛找不到食物吃,半个小时后,又全都缩回了壳里。在这以后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蜗牛在白天和晚上都不出来活动,但是有两次特殊情况,这两次都是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它们在冷空气来临前出来活动过一会儿,像是要寻找过冬的食物,但没有让它们如愿以偿。不知是有了失败的教训,还是挨饿时间太长,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挨饿三个月以后),它们一直都不出来了,天气变化时也不出壳。随着挨饿时间的延长,“激活”它们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它们的身体愈来愈瘦小,它们每一次出壳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样人为地“激活”它们,必定会减少它们的寿命。因此为了减少蜗牛自身能量的丧失,我决定长期“不理”它们。
经过近一年的观察,我发现蜗牛的确具有很强的耐饿能力,它能像冬眠动物那样,通过减少运动、心跳、呼吸等方式来降低能量的消耗,但是它们比冬眠动物更能耐饿,它们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我抓到的,并没有事先贮存养料,它们甚至能停止心跳和呼吸(也可能是极微弱的心跳和呼吸),这又有些植物种子的休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