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叩诊法”到听诊器

来源 : 2001 年 01 期 

从“叩诊法”到听诊器

作者: 段惠民

18世纪的一天,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给一位病人看病,检查不出身体哪个部位出了毛病。不久,病人离开了人世。解剖后才发现胸腔已经化脓,积满了脓水。他相当苦恼:今后再碰上这种病人怎么办?

奥恩布鲁格的父亲经营酒业,经常用手指敲击木制的酒桶,听其响声来估计桶里还有多少酒。这给了奥恩布鲁格很大的启发:是否可以根据手指敲击患者胸部、腹部或背部的声音来诊断疾病呢?于是,他开始了观察病例和病理解剖的研究,发明了叩诊法(叩:敲击的意思)。

叩诊法问世58年后,一位贵妇人到当时的法国名医拉埃奈克处就诊,叩诊之后已基本确定她患有心脏病。拉埃奈克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病理解剖经验推测:在心脏有病变时,心搏声音难免发生改变,如果能将耳朵贴紧病人的胸壁叩诊,听一听患者的心跳就好了。但患者的性别和身份不允许他这样做。能不能制造一种工具,紧贴病人的胸壁,听取肺部呼吸和心脏搏动的声音,帮助诊断心、肺疾病呢?拉埃奈克顺手从身边取来一叠厚纸,卷成圆筒,用线扎住。这个圆纸筒的一头贴紧女病人胸壁,当他在另一头清晰地听到她的心脏搏动声时,兴奋得简直想跳起来。

这以后,拉埃奈克对自己的发明作了多次改进:用檀木和杉木制作了几个木质圆筒,长30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5毫米。为了便于携带,圆筒分成两截,使用时再装配。圆木筒的一端是装有金属振动片的吻合口,放置于病人胸壁上,另一端用耳朵听。拉埃奈克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听诊器,是由两个希腊字合成的,意思分别为“胸部”和“注视”。

科学发展到今天,各种新的诊病方法不断涌现,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古老的听诊法,听诊的设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现代的电子听诊器能够听出响度微弱和频率很低的声音,如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声音。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