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3 年 05 期
天赐银装——白化动物探秘
作者: 蒋茂森
人类赋予白色动物“纯洁”“高尚”的评价,但是对于得白化病的动物来说,白色意味着一种严重的变异。从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飞禽到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都可能在出生时发生基因变异,甚至改变其色素基因。
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能保护我们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白化病是一种皮肤及其附属物色素缺乏的遗传病,原因在于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上的问题,表现为生物的皮肤、毛发和眼睛都变成白色,无法抵挡阳光的照射。
就像大多数基因问题一样,白化病与血缘有关,而且在一些孤绝的生物群体中比较常见。在加勒比的某些地区,一些与世隔绝的部落人种都是遗传白化。动物也一样,那些数量较少的孤立动物种类经常会出现白化个体。
白化病在那些被囚禁的野生动物中更常见。这是因为这些动物一代一代地生活在笼子里,没有与其家族内的“远亲”进行任何基因交换。令人费解的是,最有名的白化动物并非生活在笼中,而是在森林里。1996年,人们在非洲几内亚地区发现了一只白猩猩。虽然它有基因缺陷,但是作为人类发现的惟一一只白猩猩,仍可算是一个健康的个体,而且似乎并不受阳光的伤害。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白色动物都得了白化病。事实上,大部分白毛白羽的动物都是正常的,它们的外表缺少颜色并不是基因缺陷,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例如北极狐、白熊、北极狼和其他一些通体雪白的哺乳动物,“天赐银装”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使它们能在极地环境中更好地伪装;其二是使它们能在地球上最冷的环境中更好地储存能量,它们的白毛就像光学纤维,可以将太阳热量完全转移到皮肤。
另一些动物则因为人为选择而变成了白色。它们的眼睛有颜色,这说明它们并没有基因缺陷。出于对实际生活或美学观点的考虑,人类选择它们当中那些颜色较浅的物种来饲养繁殖,一代一代地选择,直到获得那些不是白化但却完全白色的狗、马、金丝雀和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