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17 年 05 期
让科技创新之花开满校园
作者: 秦大忠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
近年来,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一切都是学校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普宣传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不仅有利于科技推广,提高科学素养,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而且有助于在“润物细无声”中培植创新土壤,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学校积极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结合校史,利用宣传栏和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主题活动。如向学生介绍科技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利用周会课介绍近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事迹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感性认识,更充分激发了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激情。
学校师生参观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
科技展览增强科技创新兴趣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增强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临澧县一中启动“体验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参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通过多媒体演示、科普教育影片滚动播映、科普讲座、科普知识问答和互动游戏等方式,与“高大上”的科学研究进行“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科技展览把神秘的科技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动手演示,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有趣的科学现象,用心感受科学的乐趣。
科技讲坛拓展科技前沿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探讨科技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讲坛活动,聘请科学家为师生作科普讲座。中国科学院沈保根院士,为学校师生介绍了磁性物理学和磁性材料的科普知识;清华大学林原华教授全面解读了材料科学的深刻内涵,诠释了人类学习利用材料、创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
专家学者们以自身的科研经历,结合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同时,学校充分调动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家长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科技讲座,讲解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技讲坛活动的开展,充实或补充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在某些项目上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科技活动质量,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科技创新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信通技术课程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整合,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同时也推进了素质教育。
近年来,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余项省级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2016年,由匡昭泽、徐青云、孔雪飞老师辅导的徐文菁同学的作品获得了湖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校科技展览室中陈列的学生作品
科技制作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是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将每年10月定为“科技创新月”,广泛开展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如听科技讲座、读科普图书、写科技小论文、制作创新作品等。并精心组织常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操作比赛,开设手工实践制作和模型制作课程。为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忱,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理想追求,学校还建设了科技展览室,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校长寄语
学校采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校支持”的多层联动工作方法,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城镇中学开辟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办学之路。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之花一定能开满校园!
——陈伟
学生作品展示
光质对豆种幼苗叶绿素形成的实验
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徐文菁
一、前言
通过学习,特别是观察老师演示了不同波长的光对菠菜小圆叶片浮起情况的影响实验后,我明确了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强度的确有很大影响。那么,不同波长的光对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也有较大影响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做了个实验,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究。
二、探究过程:
1.网上查相关资料
通过网络搜索,我了解到,不同的光质对绿豆种子的萌发、番茄幼苗的生长及水稻叶绿素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能不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探究、证实一下呢?
2.设计方案
由于网上有家用培植豆芽的机器卖,所以我就选择绿豆作为探究对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培植难度。考虑到种子萌发时不需要很大的光照强度,且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波长准确、产热少,所以就以发光二极管作为不同光质的光源。实验中,我将绿豆分为6组进行探究,即红光组、蓝光组、绿光组1(1个发光二极管)、绿光组2(2个发光二极管)、白光组、黑暗组。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3.寻找材料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以下几种材料:绿豆、豆芽机、发光二极管、PVC管、分光光度计。
4.改装
(1)按下图所示,制作光源。
(2)制作分组培养筒,将直径75毫米的PVC管锯成6个约20厘米长的筒,用胶带捆在一起,然后用照度计测量透光性,防止各组之间串光。
(3)利用泡沫箱和豆芽机自带的遮光罩进行防自然光干扰。各组间防反射串光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培养筒底部放了一块黑色海绵吸光,二是豆芽机的盛水盆底用漆喷黑,以吸收少量由海绵漏出来的光。
5.实验方法
(1)将绿豆种子放入培养筒内,每组60粒。装好水,装好洒水头和光源,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洒水头工作正常后,盖好盖和泡沫箱,室内适度遮光。
(2)2~3天后,待芽长到10厘米左右时,将幼苗连同培养筒一同取出,分别测量各组幼苗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测量时其他几组待测幼苗保持遮光。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多次实验,每次实验各组测5次,最后取平均值,其结果如右表。
结合平时记录的测量值,从数据中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绿豆种子萌发后,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在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红光对叶绿素形成的促进效果要优于蓝光和绿光,纯单色光对叶绿素形成的促进效果要优于全光。
2.绿光下,弱光有利于提高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
3.和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相比,光质对绿豆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绿光。
四、不足与改进
1.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值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来尽量保证各组的光照强度一样,不能实际测量。
2.测叶绿素的含量时,由于称量、研磨、过滤等实验过程时间较长,虽然采取了遮光措施,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测得的数据肯定存在误差。
3.在培养过程中,各组数目不同的发光二极管的光斑照射范围也有一定的误差。
(指导老师/匡昭泽)
(注:本文为2016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