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7 年 03 期
血型的发现
作者: 司徒
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席卷整个欧洲,捷克的扬斯基医生也被征为随军医生,驰骋在东方战场。
战争使大批士兵死亡,其中许多士兵是因流血过多而死。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扬斯基医生决定给失血过多的士兵输血。奇怪的是,有时输血的效果惊人,被输血者立即神志清爽,转危为安;也有的被输血者却会很快地死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比例约为三比一。这个事实,就连当时世界上的医学权威,也茫然无知。当时许多人认为扬斯基的做法是十足的冒险行为。
战争结束后,扬斯基和奥地利的兰茨泰纳医生各自探索输血的奥秘,力求对扬斯基发现的现象作出解释。他们抽了许多人的血样并进行配血试验——观察两者配在一起后发生的现象。经过长期的研究,他们发现人类的红血球有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它们都是很认亲的,不同血型的血混在一块就会相互拚个你死我活——发生溶血发应,导致输血事故;而相同血型的血则十分友善,输血也很安全。
但是,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没能回答血型的本质是什么。直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才揭开血型的奥秘。原来,所谓血型是指附在红血球膜外表面的多糖体,人称血型物质,多糖体又叫糖蛋白,它是由糖类与蛋白质共同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同血型的人,红血球膜外的糖蛋白结构也不一样。
那么,不同血型的人为什么不能相互输血呢?
原来,糖蛋白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和敏感,不同的糖蛋白相遇,就会“打架”——抗原体反应。这样,当不同血型的血相遇,便会产生溶血作用,导致人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肾脏出血、休克以至死亡。
近年来,对血型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科学家还发现,标志血型的物质不仅血液里有,其它组织细胞里也有,甚至人体的汗、尿、唾液等分泌物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尤为奇怪的是,人体中血型物质的分泌机能,还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据我国医学家测定,汉族人80%有分泌血型物质——糖蛋白的能力。
目前,人们对血型物质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诸多方面。例如,通常医院里给病人输血前,必须抽血化验,进行检定血型和配血试验,虽然抽血不多,但对某些病人如血友病、出血症患者是不允许的。现有75%的血友病患者,可用化验唾液的办法来代替抽血化验。此外,检验某人血型物质给公安侦破也带来种种方便。例如可根据犯罪者痰、汗渍、唾液等来追踪犯罪分子等。
总之,血型和血型物质的研究工作,正逐步完善和深入,它的研究成果正在各个领域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