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3 年 09 期
我的发明创造路
作者: 梁妍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家人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的情景。父母一直很注意培养我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环境的影响,使我特别喜欢制作一些小东西,渐渐养成了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进入中学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真正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加入学校的创造发明兴趣小组后,我更坚定了从事发明创造的决心与信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注意寻找发明课题。
实践出真知
事实证明,机遇的确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2000年3月,我和同学们上街参加学雷锋活动时,看到一些单位和学校派出数百人来洗刷公路中间及两旁的栏杆。我们觉得靠人力来洗刷公路上这么长的栏杆,工作量太大,又浪费时间。于是,我们商量着要发明一种“公路栏杆自动洗刷机”,既能清洁、美化城市环境,又可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
起初,我与合作者利用每周的科技活动课在学校的活动室研究这个项目,后来因为学习忙,便改在晚上和休息日进行。设计并修定方案、画简图、买材料、做模型,这其中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
为了买材料,我们查遍了株洲市所有机电设备公司和农机公司的电话号码,了解各个公司门市部的地址,接下来便跑市场,了解材料和配件的行情。由于我们当时都只是初中生,对工业材料和配件都不熟悉,工业术语也不懂,遇到了许多麻烦。有时好不容易买回来的材料或配件,到了用时才发现不合适,只好又选择别的材料来代替。有机玻璃容易碎,模型不好做,有一次锯模板时,一不小心我就被有机玻璃划破了小手指,鲜血直流。爸妈见了很心疼,让我别做了,但我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便继续埋头做起来。
当时,我们还没有学过简单的直流电路和最基本的钳工技术,但在该项目中必须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就先请教老师和大人们,再请他们手把手教我们。这个项目使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老师常说的话:无论发明创造的结果如何,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发明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采摘发明的果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它由六把竖着的毛刷排列成两排,每把毛刷都由一个电动机带动旋转;它还有一个水箱、一台水泵和一些喷水嘴,供洗刷栏杆用水;机器自身带一台发电机,或者是一组蓄电池,以提供电源;机箱是支架式,所有部件都固定在支架上,并装有四个供箱体移动用的轮子。这种洗刷机的操作方法很简单:我们把洗刷机加好水,推到栏杆边上,将机器的外侧掀起,让栏杆更方便地夹在两排刷子中间;打开电源,开动电机和水泵,这六把刷子就会高速旋转,同时,水箱中的水通过这台水泵加压,送向喷水嘴,水就会不断地喷向毛刷和栏杆,靠湿刷子的旋转和水的冲洗,就能将栏杆上的灰尘洗干净。使用时,环卫工人只要将洗刷机沿着栏杆朝前推就行了,比起原来的工作可轻松省力多啦!
我们发明的这个“公路栏杆自动洗刷机”获得了“第13届全国发明协会金奖”和“光华青少年科技发明奖”。曾经,我们把发明创造看作非常神秘的事,以为这是只有牛顿、爱迪生这些大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通过我们在创造发明兴趣小组的学习,通过这次创造发明的亲身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造发明不是天才和发明家们的专利,它绝不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它就像挂在树上的果实,只要你愿意,努把力,加把劲,也许跳一跳就能摘到了。只要你认准目标,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仍锲而不舍,就一定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