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预报地震”现象探秘

来源 : 2001 年 03 期 

“动物预报地震”现象探秘

作者: 小珊

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从地球诞生开始,地震就没有停止过。在通常情况下,因其震动的辐度和影响不大,我们不能明显感知,但是,剧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惊魂失魄的人类在屡历地震之灾后发现,与人类同一个家园的动物中,不乏天才的“地震预报专家”。

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

“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这可以算是各类动物在灾难来临前的“地殇之舞”。人们已从大量地震资料得知,地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近100种,包括昆虫、鱼类、蛙类、蛇类、鸟类、兽类和家禽家畜,其中以狗、鱼、猫、鸡、鸟和猪的反应最为明显。

云南通海地区属地震多发带。某次地震前夜,一户山里人家正在玩牌,突然,主人家的狗从外面冲进屋,对着主人狂吠不止。见人们没有理睬,狗便一反往常的温顺,扑上去咬着主人的衣服向外拖。主人三番两次赶它走,它依然如故。主人恼火了,站起来对狗乱打乱踢,直到把狗赶出大门。就在主人赶着狗出门的一瞬间,突然一声巨响,大地颤抖,房屋倒塌,留在屋内的其他人都当场罹难,唯独狗和主人保全了性命。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夜,有个农户家养的一条狼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慌与不安,它不停地在主人床前呜咽,并不时咬着主人的被盖往外拖,不让主人人眠。主人义气又惊,跳下床追打狼狗。刚出大门,地震就发生了。

1975年发生在海城、营口的7.3级地震前夕,尽管天气寒冷,冬眠中的蟒蛇仍纷纷爬出洞来,它们一出洞口就被冻僵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反常现象并没有引起当时有关部门的重视,随后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诸如此类地震前动物报警现象不胜枚举,人们死里逃生之后不禁要问——

动物为何能预报地震

人们早已知道,作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现象之一,地震每次爆发后能量的释放量是惊人的。一次7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0多枚2万吨级原子弹爆炸后的释放当量。“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地震发生前,地壳中必然发生各种物理、化学等变化,如地热、地电、地磁、地下水化学成分等等,都会有局部变化迹象。这些变化由地壳皮映到地表层,即使是非常轻微,但对那些感觉敏锐的动物来说,足够令它们惊恐万状。

动物预报地震的机理尚未完全被人们破译,但是几点来自科学界权威的解释,使这个问题多少有了点眉目。

鱼类和其它一些水生动物能感受到地震前发出的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类能够感受到的声波范围是16 ~22000赫,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就无能为力了。而普通鱼类能够感受到1 ~25赫的次声波(即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海豚则能感受到100000赫以内的超声波(即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波)。地震前发出的次声波和超声波被它们接收到后,会引起它们本能的不安与躁动。

地震前的地热变化能被穴居动物敏锐地感受到。蛇类具有颊窝或感觉小窝,窝内的感觉细胞对“热”极为敏感。如南美洲蟒蛇在波长为10600纳米的红外线下、热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时,就有明显的热感反应,只要地壳中有“风吹草动”的热量变化, 它就会迅速作出反应。至于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就得看地热变化的幅度如何了。家禽和鸟类能感受到微弱的机械振动。猪、牛、鸡、飞鸟等动物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肠系膜等部位,分布着大量对机械振动非常敏感的环层小体,剧烈地震前频繁的轻微振动,能被它们及时感知。动物也有其历史的生存体验,它们下意识地体会到:这绝对不是人类或者天敌的脚步!

动物预报地震的本领令人类自叹弗如。人们除了利用尖端科学预报地震外,还把希望寄托在动物身上。但是,科学毕竟是严谨的,尤其在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课题上,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以致陷入杯弓、蛇影的尴尬之中。为此,科学家向人们提示——

明辨“真假”警报

自然现象复杂多变,一些非地震预兆的条件变化也会促使动物产生异常行为,而且往往与震前动物出现的异常反应相似。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由于气压低,湿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鱼儿就会泛塘,蜻蜓和蚊子聚群飞行,蚂蚁也匆忙向高处搬家。饲养条件的改变,包括畜舍的改变,饲养员的调换,饲料种类的更换,也会使动物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另外,动物在繁殖季节,由于本身的生理变化,会表现出行为失常:或烦躁不安,或胃口不佳,或相互追逐,或不停嚎叫……这些异常行为都与地震没有关系。同时,人们还必须密切注意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的种类、数量、涉及范围以及异常反应的程度,仅凭个别现象是不能轻易作出判断的。

以动物异常行为作为地震预报的参考,无疑是经济而且直观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人们绝对的或者唯一的“法宝”。要想使人类远离地震灾难,我们还得更多地依靠现代高科技。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