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稻草处理对比实验

来源 : 2001 年 03 期 

早稻稻草处理对比实验

作者: 陈一国防科大附小

一、选题目的

随着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增多,农民伯伯没有时间处理稻草,加上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于是有很多收割后余下的稻草被烧毁。滚滚浓烟不仅对大气层破坏极大,而且造成空中能见度降低,对飞机的起飞、降落及行车安全也构成了极大隐患。为了探索更好地利用稻草的方法,在湖南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我对早稻稻草进行了 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晚稻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以求找到一种目前处理稻草的最佳方式。

二、实验过程

1.实验时间:2000年7月至2000年10月

2.实验地点:长沙市郊奎塘

3.实验材料:

(1)早稻收割后所剩的秸秆(俗称稻草);把36千克稻草平均分为2份,并将:其中一份烧成稻草灰。

(2)田地180平方米。

(3)晚稻。

4.实验方法:

(1)把180平方米的稻田平分为9个区,每个区20平方米,编号为1~ 9。

(2)将3个小区分为一组,共三组,实验田布局如下图:

(3)三组9个小区分别作以下不同处理:

1、4、7号小区为第一组,不做任何处理;

2、5、8号小区为第二组,在田间撒上稻草灰,每个小区使用6千克稻草;

3、6、9号小区为第三组,在田间覆盖稻草,每个小区使用6千克稻草。

5.观测记载:

(1)观测项目

地表水温及泥温、株高、分蘖数、白根数、白根粗、稻穗籽粒数、千粒穗重等。

(2)7~8月份,我每个星期去实验田进行观察一次,9 ~ 10月份,我每两个星期去实验田观察一次。

(3)实验的每个处理小区确定10兜进行观察记载,计算其平均值。

6.实验田管理

由农民伯伯自己按常规进行管理,三组实验区同等对待。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插秧第15天时,我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刻(15 : 00)在每个实验区域使用5支温度计对其泥表水温和泥温进行了测定,每组的平均数据如表1。

表1:稻草的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田间温度的影响

插秧15 ~ 20天时,正是水稻分蘖期,分蘖时的最适温度为30℃~35℃,高于37℃时,分蘖就受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此时正处于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气温高达40℃,此时过高的温度是晚稻插后败苗、返青分蘖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稻草覆盖区域由于有稻草放在表面,可以遮挡大部分阳光直射泥面,稻田水、泥温下降,其中泥表水温下降4℃~5℃,5cm深泥温下降4℃,10cm深泥温下降2℃。由于水温降低,有利于晚稻返青和成活,促进前期水稻分蘖。

2.插秧后15天到2个月期间,每个实验区域固定5棵植株,我对植株的株高和分蘖数进行了不间断的观测和记录,每组的平均数据如表2。

表2:稻草的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稻草覆盖组由于稻草在泥面被浸泡在水中,腐解较慢,水稻前期的分蘖比照略有减少,但后期由于稻草腐烂分解后,释放的养分较多,分 蘖数明显增加,株高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

3.插秧后15天、20天、45天时,每个实验区域每次取3株水稻,分别称量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数白根数,量白根粗,每组的平均数据如表3。

表3:稻草的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影响

由表3得出,稻草覆盖组平均每兜地上部分比不作处理组和撒播草灰组地上部分鲜重多出5 ~ 11克,地下部分鲜重多出3~ 5克。另外,白根数也明显增多、变粗,根系活力明显优于另两组,从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4.收割前一天,我对三个试验组的水稻株高进行了最后一次测量,数了每根稻穗的总籽粒数,区分了实粒和秕谷粒,称了千粒重,每组的平均数据如表4。

表4:稻草的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稻草覆盖组的株高、穗粒数等明显提高,株高对比高了4 ~ 7厘米,总粒数多了 11~ 19粒,实粒数多了 6 ~ 12粒,千粒重多了 0.1 ~0.2克。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3种不同早稻稻草处理方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结论:3种处理方式中,稻草覆盖还田的方式对于晚稻的生着长最为有利。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稻草烧成灰对环境造成的烟尘污染众所周知,而早稻稻草覆盖还田不仅不会带来烟尘污染,而且稻草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肥料,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长期坚持进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农田化肥的用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综合分析,我认为,把稻草直接还田是目前最佳的一种处理稻草的方法。

为此,我建议农民伯伯行动起来,科学种田,不要把稻秆随意丢弃,更不要把稻秆付之一炬,要把自家稻田的稻草直接还到田地里,这样既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又可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指导老师/余文华)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