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赤子泪

来源 : 1996 年 03 期 

钱塘江畔赤子泪

作者: 念公(湖南 );钟国民

1980年,杭州,钱塘江大桥。一列满载的列车疾驶而去,大桥巍然屹立,俨然一座新桥。桥上静立着一位白发老人,听着列车远去的鸣声,眼中湿润,往事潮涌,感慨万千,脸上却露出欣慰无比的笑容。他就是中外著名桥梁专家、中科院院士、八十四岁高龄的茅以升。钱塘江大桥就是由他亲手设计和建造的、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公路联合大桥。

科学家茅以升

人穷志不穷

南京有条秦淮河,每年端午,河上举行龙舟大赛。1905年,茅以升九岁,端午节前一天,他与同学约好了次日去秦淮河看龙舟。第二天清晨,因为他肚子疼痛,妈妈无论如何也不准他去。傍晚,同学来看他,劈头就说:“你幸亏没去! ”原来,河两岸看热闹的人太多,把必经之路——文德桥两旁的护栏给挤断了,几块桥面板也同时坍塌,一片哗然,不少人落水,他的几个同学几乎遇险……像一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以升的心里激起层层浪花。他想,有桥本来是好事,若桥不够坚固,那就太危险,有桥反不如没桥了。从此,茅以升对造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暗下决心:“将来,我造的桥决不能像文德桥。”

茅以升出生于满清末年的一个“寒士”家庭,因兄妹多,自幼衣食不继,生活艰苦。十岁时进中学,经常不能按时交纳学费和食宿费,遭到有钱同学的讥讽。他听后很难受,也很生气,心想:“你们的钱是哪里来的?我父亲整天辛勤,为什么家里这么穷?”深感社会不公,并立志要发愤读书,长大了同那些纨袴子弟一比高低!因此,当时他虽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十五岁那年夏天,他到北京赶考,岂料清华学堂招考已过!他又急忙赶往天津,比较顺利地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预科,一年后升入本科。进校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好的桥梁专业。

成才与渴望

1916年夏,茅以升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参加出国留学生考试,考取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当他远涉重洋到达该校时,系主任以怀疑的口吻对他说:“唐山这所学校从未听说过,来研究院报到须经过考试,合格了才能注册。”听到这话,茅以升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考好,不要失掉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考试结果表明,他根底扎实,各科成绩优异。这一来,以后凡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到康奈尔大学就读的研究生,都不必经过考试了。

硕士毕业后,茅以升本来可以留校执教,并能很快升读博士成为教授。但他想到自己不是为“博士”、“教授”虚名而来,而是要掌握建桥的实际本领,回国好脚踏实地地造桥。为此,他决定前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

这样,通过匹兹堡一年半的劳动锻炼,从制图室到构件工厂、装配工地,最后到设计室,他学会了绘图,做 “模板”、切削钢构件和打铆钉、油漆钢梁等建桥实际操作技术。

实习期间,他还申请攻读匹兹堡加里基理工学院土木系的博士。他白天做工,晚上读书,从书本上寻找依据,再在实践中加以证明,基本上做到了做工与上课两不误。1919年秋,他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加里基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工学博士,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籍。茅以升为了报效祖国,等不及参加学校为他举行的颁发学位的仪式,便于1919年底,怀着满腔热情匆匆归国。然而,由于连年战祸,国力衰竭,在他回国后的整整十三年中,竟然只有当几次修理桥梁顾问的机会。济南的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修的;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珠江大桥,是美国人修的……难道中国人自己修不起现代化大桥吗?茅以升只能苦苦地等待,铁路和桥梁的修建权何时能回到国人的手中呢?

两脚跨过钱塘江

1933年,他正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突然朋友来信,邀他去商议建造钱塘江大桥。啊,梦寐以求的事情,终于来了!他激动不已。然而,冷静一想,钱塘江上建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谈何容易! “钱塘潮”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马奔腾,吞天沃日,举世闻名。而且潮头壁立,摧墙裂岸。南宋杨万里惊咏“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清初施闰章壮叹“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水流动,沙也流动,淤沙深达40米,杭州人有谚:“钱塘江无底”。常常上游的山洪爆发,势不可挡,下游的海潮涌入,波涛险恶,加上台风,则浊浪排空,翻腾湍急,涛声如雷。正因为如此,人们流传着一句歇后语:“两脚跨过钱塘江一—办不到!”其真正含义是“钱塘江上造桥——不可能”,更何况是造一座中国人自己从没造过的铁路公路联合大桥呢?

然而,建钱塘江桥决不仅仅是建一座桥,而是为中华民族立一块碑,为五千年炎皇子孙争一口气!茅以升终于下定决心,毅然辞去北洋大学的教职,去杭州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人才奇缺,物资奇缺,筹备工作举步维艰,茅以升到处奔波,艰难啊!江浙一带,战事不断,从筹备到开工,拖了足足一年多,直至1934年11月,才举行开工典礼。建钱塘江桥,遇到的困难史无前例。

由于江底厚厚的淤沙,要打牢基础,建造桥墩,非寻常方法所能奏效。江边勘探,江中测量,经反复研究论证,他选用“气压沉箱法”树墩。“沉箱”是一百二十万斤重的钢筋水泥大箱子,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中空的工作室,放入高压空气排水,工人可以进去挖江底流沙;上部为“围堰”,四面隔水,以便中间筑桥墩。下半部挖沙与上半部筑墩同时进行,等沉箱沉到石层或预先打好的木桩上时,桥墩也将近完成了。在施工期间,茅以升和其他工程师亲自进入沉箱工作室,在水下检查桥墩基础,使每一座桥墩的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当时,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已从东北深入华北,钱塘江桥不得不考虑到战火的来临,造桥需要抢时间,争速度。茅以升大胆设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案:“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平常造桥,“基础——桥墩——桥梁”三步曲,桥墩必须等候基础完工,桥梁必须等候桥墩完工。而他的设想是:沉箱下降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当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即利用潮水涨落,将岸上装配好的钢梁,通过浮运装上桥墩。这样,不分水中岸上,一项工程接一项工程,紧密衔接,一气呵成。然而,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一个接着一个袭来,尤其是最后一个月,日寇的飞机经常来骚扰,工作进度大受影响。他在大桥施工的两年半中,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即使在夜晚,也经常有意外情况需要料理。全桥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上下一心,紧张地战斗,不问假期,不分昼夜,不怕战火威胁,全桥工程未有过片刻停顿。

1937年9月,钱塘江大桥上的铁路通车!为了防止日寇的空袭,到11月,桥上的公路才正式开通。这一天,大桥上行人挤得水泄不通,当天就有十万人用两脚跨过了钱塘江。

“炸不毁的桥”

钱塘江上不能造桥的神话被打破了!一桥飞架大江南北,全长一千四百五十三米。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完全有志气、有能力自己建造现代化的大桥!中华民族是有力量、有希望的!爱国的人民为之振奋,男女老少走上大桥时,都挺起了胸膛,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自行建造的大桥啊! ”但是,人们哪里知道,从通车的那一天起,过桥的车辆、人群都是在炸药上前进的!为了今后不让日寇利用这座大桥,通车前就考虑到准备自行炸毁它的问题,在桥墩里和钢梁上都安放了炸药。人们履险如夷,无人知悉,而茅以升的心里却充满了不安和痛苦——这座耗尽心血建造起来的崭新的大桥,随时可能由他自己亲手炸毁。一个造桥者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此!可想起大桥为敌人所用,他更不心甘。揪心的时刻还是来了,杭州于1937年12月23日陷入日寇的魔爪,钱塘江通车不到一个月便不得不由建设者自己含着热泪炸毁了。眼看着桥面上升腾起一团团浓烈的硝烟,他的心被痛苦和愤怒撕裂了。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毁于一旦,他气得吐血,大病了一场。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桥才又由他主持修复。不幸的是,在1949年杭州解放前夕,尚未完全复原的钱塘江大桥,被国民党又一次强行炸毁了。

全国解放以后,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钱塘江大桥的工程处处长,日夜修复,终于以崭新的面貌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