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0 年 01 期
天空中的保护神——神奇的卫星减灾
作者: 杨宏斌
卫星减灾,实际上是综合气象、资源卫星获取的各种信息,由各种功能的卫星构成一个综合卫星数据信息系统,为人类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同时在灾害发生时,地面的一些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可能遭到破坏,而卫星遥感通信畅通无阻,可以不间断地获得人们所需的信息。
对于洪涝和干旱等频繁发生、影响极大的自然灾害,利用卫星可以提前向人们发出洪灾预报,从气象卫星云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降水量、天气走势和降水中心区域。同时,卫星还可以在灾后的生产自救中建立功勋。例如,利用星载主题绘图仪可绘制出包括洪水淹没区、农作物、村庄情况及堤坝决口、设施被毁等洪水灾害区域图,这些情况为进行洪灾的评估与分析打下了基础。对于重建规划、保险赔偿、社会救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利用卫星也可以进行旱期预警、监测和干旱评估。利用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遥感器可观测降水分布、土壤含水量,甚至连作物的枯萎情况都一目了然,更神奇的是微波遥感器还可以发现土壤深层的信息。
自气象卫星上天以来,全球的所有飓风和热带风暴无一漏报。科学家用气象卫星资料揭示台风强度的变化、移动路线、登陆地点等全过程,从而提前作出台风经过地区暴雨强度预报,使政府可以较早作出撤离人员、转移重要物资和设施的决定,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利用卫星图象还可以绘制地球新构造运动结构,确定地震风险带,预报地震。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还可以监测病虫害、预测森林火灾、监视火山活动、监测海洋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利用卫星搜索与营救系统还可对失事飞机和舰船遇险人员进行营救。
众所周知,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卫星减灾意义重大。我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的卫星减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1998年夏天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中,气象部门用卫星数据图像监测洪区的情况,取得了大量气象资料,为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监测大范围的气候变化情况、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为有关部门提供全球各地区的气象信息。正在研制的“海洋一号”小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海洋探测的卫星,主要用于对海洋水色要素、海浪、潮汐分布规律的观察等。
据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了组建环境与灾害小卫星星座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该星座将由6颗小卫星组成,其中4颗光学星,2颗雷达星分布在两个轨道面上,可实现对环境灾害的全气候观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减灾必将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