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12 年 3,4 期
带你摸清的大自然“脾气”
作者: 董明辉
1890年3月,一个男孩降生在浙江绍兴竺家。位于浙江省中部的绍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这里花草春荣秋谢,树木春绿秋黄,燕子等一些候鸟冬天飞去南方过冬,春天飞回觅旧友、筑新巢,年复一年,司空见惯。
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周围的东西表现得很好奇,言语之中常闪现出令大人都无法作答的稚语灵光。很快,这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学校里,他总能比同学们更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剩下的时间则喜欢沉浸于一些令他好奇的书籍里,每当看到令自己好奇的内容,他总会向老师问个明白。很多时候,这个爱刨根问底的学生都会让老师无言以对。
由花开引起的好奇
有一年春天,老师带他们去郊外踏青,沿途的花鸟草虫都让他感到好奇。突然,他发现前几天还弱不禁风的野花几天不见就都戴上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帽”,这一发现令他惊奇不已,他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一棵野花几天内就长高开花。等到休息的时候,他便跑去问老师。那时候人们的物候知识还很有限,老师也只能笼统地告诉他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起作用。得到这样无济于事的答案,他显然是不满足的。
回到家后,他把这一发现认真地记录下来。为了弄明白花儿的开花过程,他坚持每天去郊外的小河边看那里的野花开花,并将每天的观察结果详详细细地记在日记本上。在观察的过程中,他又觉察到河边的蚊虫随着天气变暖逐渐滋生,于是他又把蚊虫滋生的开始与变化也记了下来。随着观察范围的不断扩大,桃红柳绿、大雁南征、燕子北飞、天气变化等日常现象也逐渐出现在他的观察日记里。在不断地记录中,他始终在思索让这些现象发生的那个令自己好奇、而老师又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自然规律。
不断求索解决疑惑
这个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规律伴随他度过了少年时代。后来,他去外地求学,到家乡杨梅成熟的时节,他到处寻找竟不见杨梅树的踪影。更令他感到不解的是,这里有许多在家乡从没见过的树木,而家乡那些常见的树木这里却很稀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那个规律跟地域也有关系?于是,他开始埋头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苦苦搜寻结果,但收效甚微。他又拿出自己的观察日记结合书中的知识进行分析。结果,他发现无论是花开花落、燕子南去北还,还是杨梅的彼有此无,种种现象都呈现出与时间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开始了更为广泛的考察,更为深入地阅读研究。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考察当地动植物的迁徙繁衍、生发枯荣和节令天气之间的关系,并将观察结果详尽地加以记述,形成文字资料,再加以科学的研究分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反复考证推论,他最终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发现了这一规律,多年的疑惑也最终从心头释去。
后来,他组织建立了物候观测网,并将物候学理论成果用于农业实践,开创了中国物候学发展的新前景。他本人也被誉为“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
他就是国际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他终生致力的物候学至今仍为农事活动的安排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竺可桢档案
竺可桢(1890~1974),绍兴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竺可桢经典语录
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对近代科学的发展的感想
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
——竺可桢这样看待科学与迷信的关系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兴衰。
——竺可桢认为社会与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