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0 年 01 期
海洋深处的“灯火”。——会发光的鱼
作者: 李建中
陆地上的生物只有萤火虫和某些细菌、真菌能发光,淡水生物能发光的目前已知的也只有一类。可是在海洋里,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发光生物多达1100种,其中会发光的鱼有240多种,它们多数栖于深海,少数栖于浅海,主要分布在200 ~ 1000米深的微光带。
鱼类的发光现象,是由于它们具有特殊的发光器。发光器在鱼体上的分布,因种类不同而不同:有的位于头顶(如灯鱼),有的位于眼睛下方(如灯鲈),有的位于嘴巴(如松球鱼),也有的位于肛门(如天■鲷),有的长在腹部(如斧头鱼),还有从头到尾柄都有的(如翼七星鱼)。典型的发光器具有腺体、晶体、反射层和色素层等部分。
鱼类的发光可分为两种类型,本体发光和共栖细菌发光。大多数鱼类能发光是由于发光器中的腺体能分泌发光细胞,发光细胞分泌发光物质而产生的。这种由鱼类本身发出的光,称为本体发光。例如,烛光鱼的发光器中发光细胞聚集成群,不透光的色素层与反光层共同组成了类似于幻灯机的反射器,而晶体则如一个透镜,有聚光作用。由此可见,烛光鱼的发光效率是相当高的。某些鳄类、岬类的发光器内并无发光细胞,外表看来是发光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发光细菌帮忙。在这些鱼的发光器的管腔中生活着发光细菌。这些细菌依靠鱼类供给营养,而鱼类则利用细菌产生的发光物质来发光。故称这种发光为共栖细菌发光。例如灯鲈鱼眼的下面有一个囊状发光器官,里面充满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由下眼睑来调节。
鱼类发光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鱼类可依靠发光来照明和觅食,也可以通过发光来识别同类,这对聚集 成群、寻求配偶以及繁殖后 代有特殊意义。另外,鱼类的发光也可用来隐蔽自己,还可以作为防卫的手段,在遇敌时利用发光器的忽明忽暗来模糊对方的视觉以便乘机逃脱。此外,鱼类的发光可能具有诱捕食饵的作用。例如■鱼利用钓杆末端的小钓灯发光摄饵,用此来捕鱼,被人称为“海底渔翁”。
鱼类发出的光属于生物光,不产生热,故称为“冷光”。人们研究了生物光之后,获得极大的启发。例如现在常用的日光灯就是应用了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源这一原理而发明的,它比白炽灯省电得多。又如把发光的细菌人为地繁殖,用来制成发光菌灯,应用在火药库,这就安全多了。因为细菌发出的光连续、稳定而且强度均匀,所以日本人还利用细菌发光作联络信号呢。由此可见,生物光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