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上云霄的“神舟”三号

来源 : 2002 年 07 期 

直上云霄的“神舟”三号

作者: 子寒

2002年3月25日晚上10时15分,空旷的戈壁上空,明月高悬,星光灿烂。航天发射场上,灯火辉煌,亮如白昼。“点火!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场上顿时传出一阵惊天巨响。只见火箭尾部喷射出一团长长的烈火,火箭稳稳地向上升起,托举着“神舟”三号飞船,飞向了太空。火箭和飞船飞得越来越远,在夜空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

三代“神舟”耀太空

迄今为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发射了三代“神舟”飞船,称它为“飞船摇篮”一点都不为过。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在轨道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与“神舟” 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飞船在轨道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它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上方还安装了逃逸系统。在火箭发射升空时,万一发生意外紧急情况,逃逸系统会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神舟”三号真面目

无论卫星还是飞船,在发射升空时,人们都无法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因为火箭顶端的整流罩要把它们严密地保护起来。那么,“神舟”三号飞船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与一号、二号飞船相比,“神舟”三号在外形和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内部做了一些改进。具体来说,“神舟”三号飞船仍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部分组成。

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其外形为大钝头倒锥体的钟形。据介绍,“神舟”号的返回舱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坐舱,舱内设置了可供3个宇航员斜躺的坐椅,坐椅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

电脑制作的“神舟”飞船飞行时的模拟场景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端,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

推进舱位于飞船的后部,形状像一个圆筒,主要用于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推进舱安装有四台大推力的主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

“神舟”三号上天后,将执行一些具体的空间探测和空间试验的任务,轨道舱将在发射完后留在轨道上继续工作约半年时间。另外,这次发射本身还要带一个卫星上去,这是和“神舟”一号、二号不一样的地方。

追根溯源话火箭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火箭。古代火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同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相结合,才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运载火箭。准确地说,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

中国古代的火箭包括箭头、箭杆、箭羽和火药筒四部分。火药筒外壳用竹筒或硬纸筒制作,里面填充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导火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的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箭出现后,在中国被迅速地用于军事和民间娱乐中。后来,中国的火箭技术连同其他火药兵器一同传到了欧洲。虽然古代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不重视科学技术,致使古代火箭技术在中国发展停滞。尽管欧洲的古代火箭技术落后于中国,但最终还是从欧洲发展起现代火箭技术。

“唉……”喂,你干吗要一声长叹呢?火箭技术的发展欧洲后来居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遗憾,但是今非昔比,“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等着看吧,中国宇航员飞向太空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