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9 年 9,10 期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而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
写好读后感,除了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五个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学生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第二,确立感发点。也就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不能马虎。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会写得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
第三,述读与发感。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的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
第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第五,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下面,我们就来看两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杨利伟》读后感
张丹青
今天,爸爸带着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一些学习用书。一踏进书店,我就看见了一本题名《飞得最高的中国人——杨利伟》的书。杨利伟叔叔?他不就是乘着“神舟五号”遨游太空的英雄吗?说实话,我对杨利伟叔叔的了解并不太多,现在看到了这本书,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想一看究竟。
我拿起书,随意地翻了翻,原来这本书是写了杨利伟叔叔童年和在部队训练的事情啊。我挑了一篇《能刹车的“大解放”》,坐在休息桌上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被故事给吸引住了,一直往下看,直到爸爸来叫我,我才回过神来。我想把这本书买下来,回家再仔细地看。于是,我拉住爸爸,对他说:“爸爸,我能买这本书吗?”爸爸拿起书,看了看里面的内容,说:“好吧!”
回到家,我连忙坐到沙发上,开始认真地看了起来。我好像亲眼看到了杨利伟叔叔在部队里专心地训练,好像看到了杨利伟叔叔在模拟飞行舱里咬着牙接受挑战,看到了他在“神舟五号”中面带笑容地驾驶着飞船……不知不觉,一本书便看完了。
书看完了,但我的内心却没有平静下来。我还在想着杨利伟叔叔在北京航天医学研究所里接受挑战的事。在研究所里,不仅要学习许多高深的学科,而且还时时刻刻面临着竞争与压力,不努力的话就会被无情地淘汰。除了这些,他还要进行各种各样艰苦的测试及在模拟的飞行舱内了解并掌握驾驶飞船的技术……
想到这儿,我不禁又想到了我自己。我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尽量去回避它,而不是很努力地战胜它。这样怎么能够继承祖国的事业呢?杨利伟叔叔说,他希望我们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永攀高峰。我现在才知道,要完成这些,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平日里下苦功夫,打好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才能够和杨利伟叔叔一样报效祖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凌翔宇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朴素、憨厚,为人老实。他乐于助人的事迹伴着风儿飘遍了神州,飘进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阅读了《雷锋的故事》这本书。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望城县安东乡一个叫简家塘的小村子。那时,中国仍未解放,雷锋家是佃户,受尽了地主的欺负。雷锋的爸爸被日寇打死,雷锋的哥哥也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肺结核,不治而亡;后来,雷锋的妈妈也因故自杀了,雷锋成了孤儿。可以说,小小的雷锋已饱经世间的沧桑。
后来,中国解放了。雷锋加入了儿童团,向无恶不作的地主讨回了血债。经过多年磨炼,他终于百炼成钢,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共产党员,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身上总有一股螺丝钉精神,党把他插在哪就在哪起作用。后来他当上了汽车兵,用不懂就钻研的钉子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他助人为乐,为高尚的事业奋不顾身。大坝抢修时,可以看到他洋溢活力奔跑的身影;公路塌方时,总能听到他充满激情的脚步声。在一次运送任务中,雷锋不幸被一根大木桩击中,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22岁。
读完书后,我不禁陷入沉思: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的精神,被我们称为“雷锋精神”,而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不正是用“雷锋精神”支撑起来的吗?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不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更要学习“雷锋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掌握好基础知识,不可操之过急。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难题时,更要像“钉子”一样钻懂、钻透。
雷锋常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让我们铭记这句话,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