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区徽——紫荆花引起的话题

来源 : 1997 年 06 期 

由香港区徽——紫荆花引起的话题

作者: 陈三茂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而作为香港特区区徽标志的“紫荆花”,就因“同名异物”现象,亦引起了不少的误会。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由于世界之广,语言之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叫法,这种现象称为同物异名。如番茄,在我国南方称番茄,北方称西红柿。另外,还有“同名异物”现象。例如:我国叫“白头翁”的植物就有10多种,其实它们是分别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等不同科、属的植物。由于名称不统一往往造成许多误会。

香港的“紫荆花”是由香港一位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1908年发现的,它是属于苏木科羊蹄甲属的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而我国内地广泛分布的是苏木科紫荆属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有些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把汉代田氏三兄弟分家将紫荆一分为三的故事和1908年才发现的香港特区区微和区旗主体图案的洋紫荆联系起来,造成了“关公战秦琼”的笑话,这就是由植物中文名称同名异物引起的。实际上,我国内地广泛分布的紫荆花才是这个汉代典故的真正“主人”。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注意植物的中文名称,而且要注意它们的科学名称即拉丁学名。拉丁学名是瑞典植物分类学大师林柰(Garolus Linnaeus, 1707- 1778)创立的,它是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例如:洋紫荆的科学名称就是Bauhinia blakeana。植物的科学名称是世界通用的,不论哪个国家的植物学家看到这个名称就知道是哪一种植物。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