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空第一步

来源 : 2008 年 12 期 

中国太空第一步

作者: 苏楚

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进入太空,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太空出舱,实现了中国在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出舱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神七”一起飞过了9165千米。翟志刚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成为了“走”得最快的中国人。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中国的太空第一步到底是怎样完成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十个关键词来重现一下这伟大时刻。

▲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

关键词一:试衣

“神七”在轨飞行第9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始对舱外航天服进行组装和检测。

我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组装及测试是交替进行的。组装过程中,航天员头戴耳机和头灯,身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飘浮”中一人操作,另一人读操作手册进行确认。

组装测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启封”项目就分为21个操作单元,每单元又包含了步骤,每个步骤又至少由数十个动作组成。因此,“穿衣”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而他们真正“穿上”服装只用了几分钟。

关键词二:训练

身穿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身穿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在活动空间不足五立方米的轨道舱内来回“飘荡”,进行了移动训练和设备模拟操作训练。

虽然航天员在地面上已接受了大量出舱活动的相关训练,但地面上的失重水槽等设备是不能完全模拟出太空失重、真空等综合状态的。因此,在正式执行出舱任务前,航天员需要进行在轨训练。

关键词三:搬家

航天员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了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随后关上了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

▲航天员在轨道舱内穿舱外航天服

关键词四:穿衣

翟志刚、刘伯明将“飞天”与“海鹰”舱外航天服穿戴完毕。之后,他们对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穿好舱外航天服之后,地面需要对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和体能情况等进行测定。

▲翟志刚打开舱门

关键词五:泄压

两位航天员打开轨道舱泄压阀,启动舱外航天服加压系统,并开始吸氧排氮。地面不时提醒两位航天员,在吸氧排氮期间要“注意深呼吸”。航天员吸入纯氧约半个小时后,可置换完血液里的氮。泄压完成之后,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站在舱内接近零压力的环境下,已经相当于站在舱外的太空环境中。

出舱之前,航天员必须在气闸舱内完成吸氧排氮的程序。因为座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1个大气压的氮氧混合气体,而航天服内提供的是1/3大气压的纯氧,外界压力降低时,由于氮气在组织血液中溶解度比较低,所以会逸出,形成气泡,如果进入心血管就会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引发减压病。

▲翟志刚出舱瞬间

关键词六:开门

16时34分,地面下达出舱指令。翟志刚“浮”到轨道舱舱门附近,伸手转动舱门手柄。圆圆的舱门很像一只井盖,舱门手柄则像表盘上的指针。

轨道舱舱门重约20千克,有170多个零部件,门体为铝合金材料,机件为钛合金材料,通径为8 5 0毫米。

航天员开关门的时候,转动750毫米长的开关手柄,力通过机件传到中心主轴上,再放大到门框的压紧锁块上,从而实现门的开关。

如果轨道舱泄压不充分,舱内外压力差过大就会导致舱门打不开。为此,压紧锁块上专门设计了突出物,当航天员转动手柄60度的时候,突出物把舱门顶起一条肉眼看不到的缝隙,待空气泄尽,再继续旋转手柄,舱门就打开了。

如果还不能打开,有一根L形的舱门辅助工具,异常情况下可以用它当撬杠开舱门。

关键词七:出舱

先探进太空的,是翟志刚的左手。他握住一只安全系绳的挂钩,把它挂在了舱门附近的出舱扶手上。随后,翟志刚探出上身,挥手致意,手臂上黄底红字的“飞天”标志十分醒目。

关键词八:行走

翟志刚全身已“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刘伯明送上来的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向着太空挥舞起来。

把国旗送回舱里,翟志刚继续“行走”。他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其间,粗粗的“脐带”缠挡在了翟志刚两腿之间。他用力固定住身体,两腿轻轻踢动,顺利绕过了电脐带。全部过程中,翟志刚动作十分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

太空中不一定力气大就能“干活”。对航天员来说,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关键词九:回舱

翟志刚两手攀住飞船扶手,两脚探进了船舱。反复试了几次,他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着力点,把第一根安全系绳解开。此后的第二根安全系绳就顺利得多,几乎是一眨眼间,他就解了下来。随后,他试着把身体连同那个硕大的背包“塞”入船舱。微微调整了几次,他很快通过舱门,随即缓缓“沉”入了神舟七号轨道舱。

17时00分35秒,翟志刚关闭舱门。

当航天员返回轨道舱时,必须确定舱门密封严实,安装在门框上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在十几分钟之内就能判断出舱门是否关闭完好。

关键词十:脱衣

舱门检漏进行了十分钟左右,航天员又关上泄压阀、打开复压阀。轨道舱与舱外服顺利升压。确认安全后,航天员脱下了舱外服。至此,神舟七号出舱活动任务圆满结束。

链接:太空出舱简史

首次太空出舱活动: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

首次登月: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

首位太空出舱的女性:1984年7月,前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

太空出舱时间最长的人:俄罗斯航天员索洛维约夫

太空出舱时间最长的女性:美国航天员惠特森

持续时间最长的太空出舱活动:美国航天员赫尔姆斯和沃斯(8小时56分钟)

第一位太空出舱的华人:1996年,焦立中两次漫步太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模拟图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