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正在复苏

来源 : 1996 年 06 期 

死亡之海正在复苏

作者: 张冀生(河北)

“死亡之海”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别称。维语“塔克拉玛干”意即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第一大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一望无际荒凉寂静的沙丘中,鸟兽绝迹,渺无人烟,历史上还没有人活着横渡千里沙漠的记录,“自古沙海无人渡”的碑文犹存。加之这里气候恶劣,风暴频繁。一旦狂风大作,干燥平坦的沙漠毫无遮挡,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使人望而止步。沙丘随风移动,更是惊心动魄,人畜皆可吞没。每到夏日,白昼一片酷热,太阳直射温度可达70度以上,不幸死在沙漠中的人也因之烤成干枯不朽的木乃伊干尸。

然而风和日丽的清晨,则是另一派祥和的景象。远望时常可见到湖光山色之美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幻境,令人赏心悦目,更增添一份大自然的神秘之感。

今年11月初,茫茫沙海之中,地矿部在600米深的地下,奇迹般打出了第一 口可供人畜饮用的地下水井,成为轰动全国震撼世界的新闻。它含水层厚大,储量丰富,理论上为我国西北沙漠改造水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大荒漠,为何引起科学界的普遍关注?从资源卫星(TM)照片可清晰地观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正处于塔里木盆地腹地,四周高耸,中间低洼,北面为天山,南面为昆仑山。这两条蜿蜒千里的山脉,海拔6000米以上均为雪山。每到春夏季节,冰消雪融,汇聚成径流千里的塔里木河及和田河、库尔臣河等内陆河。这些河流最终都流入沙漠深处而自行消亡,除部分蒸发外,相当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水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

野外勘察中还发现,流动的沙丘之下,具多条干涸河流的古河床遗迹。它是第四纪沉积物,多形成在1~3万年间,当时这里乃是沙化的初期,地表风化的岩石,作为底砾岩被细沙覆盖后,就形成了可储藏水份的含水层。根据沉积物判别,这里曾有雨水充足的气候条件,只是随着沙化和干旱的降临,河流才将其深埋地下,成为不易察觉沉睡地下的水资源。

对沙漠的恐惧心理,使人们对塔克拉玛干地区日益疏远、甚至变得异常陌生,成为不可逾越的死亡区。现经深入考察,以往被称之生命禁区的沙漠,并非生命绝迹的净土,而是仍有稀疏骆驼刺、红柳等耐旱植物倔强生长,偶然可见跳鼠等微型啮齿类动物活动的地方,只是它们数量稀少、个体微小、行动隐蔽、不被人注意而已。生物的出现预示着水的存在,第一 口水井的钻探成功预示着“死亡之海”复苏的日子为期不远。人们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