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8 年 02 期
“渔翁蛛”非洲传经记
作者: 罗丹
捕虫博士渔翁蛛先生,接到蜘蛛国总理大臣希希发来的急电,要它立即到非洲南部的蜘蛛领地,去介绍捕虫经验。因为那儿正在发生饥饿,许多蜘蛛公民,每天都只能吃个半饱,而作恶多端的害虫,却到处耀武扬威,猖狂地吞吃庄稼和树叶等植物。
既然总理大臣有指示,渔翁蛛博士只好乘飞机去走一趟了。
渔翁蛛很快到达了非洲南部,住进了“森林大宾馆”。他知道此行任务艰巨,要翻译辞掉了所有的宴请,也顾不上去参观名胜古迹,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向导带他去考察此地蜘蛛捕虫的方法。他知道,不作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哇啦哇啦,怎么能把捕虫经验传授好呢?
向导把渔翁蛛带到森林边,他坐在树枝上,仔细进行实地观察。
正是应了那句“十里不同俗”的老话。原来这非洲南部的蜘蛛,捕虫方法有点特别。他们不是发挥每个蜘蛛的积极性去“独立作战”,而是几百个蜘蛛大汉和大嫂聚在一起,共同织一张特大的网,挂在昆虫过往路边的树枝上。又在每个网口做个“陷坑”,于是便万事大吉。然后大家都坐在网的四周,有的天南地北地瞎聊,有的昏昏沉沉地瞌睡,有的瞪着圆圆的小眼睛,等待苍蝇、飞蛾和甲虫们自己“光临”。只要某只飞蛾或甲虫一跌进“陷坑”,坐在周围静候的蜘蛛,谁离这只甲虫最近,谁就把这只可怜虫抓来作食物。虽然他们的网织得特大,可到底只有一张,即使一天捕到几百只昆虫,每人也只能分到一只。这种“大网饭”,怎能让每个蜘蛛百姓吃饱呢?何况这种一天捕到几百只飞蛾、甲虫的幸运日子,一年也难遇到几次,自然他们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了。
原因找到了,渔翁蛛便在第三天召集非洲蛛开会,首先进行“思想动员”。
他站在主席台上,捋了捋短须,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
“女士们!先生们!请恕我直言,你们老祖宗传下的捕虫法已经落后了,必须大胆进行改革。现在,世界各国蜘蛛界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捕虫方法,有的'单个结网',有的'独立垂钓'… 充分发挥每个蜘蛛兄弟的特长和积极性。你们怎么能老守着这种落后的'大网法',不去学习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呢?”
渔翁蛛一口气说了一大通“理论”,嗓子有点发干。他喝了一口矿泉水,又继续说:“即使像我们渔翁蛛,每次只能垂下一根吊丝,可是兄弟们山上山下,路边岩旁,到处可以垂出钓丝来。每天捕获甲虫和飞蛾、苍蝇的数量,加起来也是很可观的。比你们几百个'男子汉'守着一张网要强得多呀!”
一个年轻的非洲蛛站起来说:“渔翁蛛博士,您老别讲大道理了,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您还是先给我们示范示范吧!”
非洲蛛们一齐鼓起掌来,大声喊道:“对!对!是骡子是马,您先做个样儿来看看!”
渔翁蛛博士捋了捋手脚,向四周一望,在路边选了一根又轻又直的树枝做“钓竿”,然后吐出一根长长的丝来。一头牢牢地拴在“钓竿”上,另一头缠上一团粘液样的乱丝珠做诱饵。它活像一只小虫,微风吹来,飘飘悠悠,就像小虫在轻盈地飞动。
不一会儿,一只甲虫便飞扑过来,想用这只“小虫”做美餐。谁知才扑上去,就被诱饵上的粘液牢牢地粘住了。渔翁蛛迅速沿着吊丝“滑”下去,把甲虫抓住,用蛛丝将它紧紧捆牢,搁在一边。不到一个小时,渔翁蛛博士就捕到七八只飞蛾和甲虫,慷慨地请大家尝尝他猎获的美味。
非洲蛛的兄弟们,一边咂着嘴巴品尝,一边啧啧地称赞不已,都争着报名要学习这先进的捕虫方法。
这时,非洲蛛总督非非,在一群蜘蛛大汉的前呼后拥下,也赶来参观,想看看热闹。他看了渔翁蛛博士的捕虫方法以后,不禁皱了皱眉头,大声说:
“渔翁蛛博士,您这种捕虫法好是好,可惜是靠一个人单干。我们非洲蛛是强调集体行动的团体,您这种方法对我们就不太合适。再说,我们虽然大网捕虫量少,可每个兄弟每天总能吃到一两只。虽未达到'小康水平',但也不至于饿死。若采用阁下的先进方法,大伙分开单干,必然有的'钓'得多,有的'钓'得少,有的甚至一只飞蛾也没'钓' 到,岂不会产生贫富悬殊、分配不公么?——不行!不行!阁下的先进方法还是留给你自己用吧!我们非洲蛛还是吃'大网饭'好!”
渔翁蛛的满腔热情,被这瓢冷水泼得透心儿冰凉,感到好不扫兴,连夜搭飞机回来,向总理大臣“交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