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3 年 05 期
音色合一的彩色音乐
作者: 窦光宇
音乐原本是一种用听觉欣赏的艺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音乐和色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彩色音乐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使欣赏音乐成为听觉和视觉共同产生作用的一种新型美的享受。
美国音乐家迈克逊研究的一种被称做“眼机”的视觉装置,外形很像炼钢工人戴的防护镜。人们戴上眼机之后,就可以看到由音乐电信号转变成的光信号,从而使抽象的音乐通过变换的色彩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其实,早在迈克逊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7世纪,一些科学家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的“天体运动和声学”理论,提出了彩色音乐的设想。后来,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也试图把音符和太阳光谱联系起来,用七种颜色代替相应的音符。在他的启发下,一位俄国钢琴家制成了有色钢琴,演奏者弹奏琴键时,会使安放在钢琴上的彩色灯泡有明有暗地相互交替,把欣赏乐曲的人们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电子学、“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相继运用到艺术领域,于是,有关彩色音乐的专著和器具接连产生。人们制作的色彩转换装置可以自动把音乐译成色彩,并能依靠多个参数在彩色灯光下把音乐的音响结构完善地表现出来。
激光技术的问世,为彩色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科学家认为,人的眼睛在不同的音调影响下,对颜色会有不同的敏感性,这被称做有色听觉。激光彩色音乐利用声光的内在联系,可以迅速调动人的神经思维,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1968年,瑞典演出歌剧《浮士德》,首次采用了激光音乐。大幕徐徐拉开之后,随着变化的音乐旋律,天花板和舞台天幕上闪烁着瑰丽的彩色光环,每个光环的周围浮动着闪动、跳跃的光点,音、色融合成统一的整体,神奇美妙如入仙境。
近年来,激光彩色音乐作为新型的艺术表现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的激光音乐演奏大厅中,人们可以伴随着音乐旋律,看到各种奇异的图形、轻飘的云朵、瑰丽的彩带……声与光的有机结合,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