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3 年 08 期
我家住在月球上
作者: 陈培凯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六(6)班
2030年,我们全家移居月球,我担任国际空间站——“嫦娥站”的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这天,我正坐在空间站里浏览来自地球的宇宙电子邮件,突然接到了余老师的星际电话:年过半百的余老师将带小马驹文学社的学弟学妹们来“嫦娥站”参观。我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西施一号”飞碟缓缓降落在空间站广场上。我率领全体科学家来到广场欢迎我的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在热烈的掌声中,余老师他们走下飞船,踏上月球这片神奇的土地,来参观这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国际空间站。
我们举行了简单隆重的欢迎仪式。我首先代表“嫦娥站”全体工作人员致辞,对来自地球的客人表示欢迎。接下来我带领余老师他们参观“嫦娥站”。
我们首先来到氢氧转化站。这是一座由太阳能提供电力的能源站。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后,再把水和冰转化成氧和氢,氧供人们呼吸,氢供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燃料,而氢点燃后又能形成水,如此循环,保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参观完氢氧转化站,沿着种满月球花的塑胶路,我们又来到太空高科技特种材料厂。月球环境不像地球一样饱受污染,所以工厂非常清洁,没有一粒灰尘,更别说工业“三废”了。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材料都是世界一流的,源源不断供给星际空间站,进行“可持续发展”。
工厂尽头矗立的摩天大楼就是太空疗养院,我兼任这里的院长。这里的医生全都是来自地球各国的顶尖医生,世界各地身患绝症的病人都乘星际光轨列车来到这里接受免费治疗。依靠医生高超的医术再加上这里先进的科技条件,目前已有两万病人康复,高兴地回地球去了。
参观完毕,余老师和同学们要回地球了,我亲自开着月球车送他们到星际中转站。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同学告别。余老师拍着我的肩说:“好孩子,你是好样的,要继续努力,为祖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呀!”
目送着飞船渐渐远去,我想起了我和同事历尽千辛、呕心沥血才建成空间站的一幕幕情景,不禁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这一年,我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和物理学奖。我站在领奖台上,内心激动不已:“祖国妈妈,我终于为您捧回诺贝尔奖了! ”
(指导老师:余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