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城堡里的“神秘居民”

来源 : 2017 年 06 期 

珊瑚城堡里的“神秘居民”

作者: 欧阳军

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有一个叫作大堡礁的世界最大珊瑚礁群。它绵延伸展2000千米以上,最宽处达161千米。这里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就像雨林中的树木,1500多种鱼类和4000多种软体动物取代了鸟兽,以此为家。

威风凛凛的将军 蓑鲉

蓑鲉(suōyóu)又称狮子鱼,是一种体长25~40厘米的小型鱼类。它有着美丽的外表,除了身披一件白、褐色相间的“彩衣”外,身上还装饰着众多鳍条和刺棘,看上去就如同京剧表演中将军的戏服一般。

蓑鲉善于利用五颜六色的珊瑚礁隐藏自己,一旦失去了珊瑚礁的保护,它就很容易暴露,成为大鱼的目标。在遇到危险时,蓑鲉会尽量张开它那长长的鳍条,使自己看起来显得很大,不好招惹。如果真的碰到胆子大的鱼,蓑鲉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和大鱼周旋。即使不幸被大鱼吞掉,蓑鲉也会因为它全身的鳍条而难以被吞到腹中,最后安然无恙地从大鱼口中逃生。

拥有全方位视角的侦查能手 双髻鲨

双髻(jì)鲨的外形非常奇特,它的眼睛和鼻孔分列于左右两个突起上,两眼间距达到1米。研究发现,双髻鲨的这种眼睛分布方式有利于它观察四周。双髻鲨不仅像人类一样拥有双眼视力(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在一起),而且它通过来回摇摆脑袋,可以看到周围360度范围内发生的情况。

所有活的生物体都会产生电流,这种电流微弱不易察觉,需要特殊的设备才能侦测出来。双髻鲨怪异的头下的一排排小孔,便具有这种侦测功能。当它接近隐藏在沙子底下的动物时,对方产生的微弱电流由小孔传到神经系统,这就相当于给双髻鲨绘制了一幅具体的方位图。由此,双髻鲨就能轻松完成捕猎了。

白色海滩制造者 隆头鹦嘴鱼

在珊瑚礁中,还有一种和珊瑚城堡亦敌亦友的动物,那就是隆头鹦嘴鱼。它们习惯成群活动,晚上睡觉时也会聚集在一起。早上睡醒后,它们就会排队来珊瑚礁“上班”——啃食珊瑚及藻类。这些食物被消化后,已经被粉碎的珊瑚骨骼就会被排泄回海里,这些珊瑚骨骼碎片就是打造白色沙滩的主要成分。

隆头鹦嘴鱼排泄出珊瑚骨骼,为其他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更多的鱼类被吸引过来,促进了珊瑚城堡的繁荣;同时,它排泄出的碳酸盐成了珊瑚礁区碳酸钙循环的主要动力,为新珊瑚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安全可靠的保健良医 霓虹刺鳍鱼

在珊瑚城堡里,温暖的海水中到处弥漫着寻找栖息地的小幼虫,其中有一些是寄生菌类的孢子。这些孢子一旦附着在小鱼身上,鱼儿很难把它们从身上清除掉,直到“鱼医生”霓虹刺鳍鱼的出现。

霓虹刺鳍鱼的“医院”,一般开设在水深10米左右的珊瑚礁和突兀岩中间。别看在其他地方是大鱼吃小鱼,恶鱼吃善鱼,在这里,几乎所有的鱼都遵守秩序,列队“候诊”。作为“医生”的霓虹刺鳍鱼也有求必应,一天的时间里,一只霓虹刺鳍鱼可以用尖尖的长嘴为300多个“患者”解除病痛。

其实,霓虹刺鳍鱼是以“患者”身上的细菌和寄生虫为食的,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种“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以“灯笼”为诱饵的“小丈夫” (鱼安)(鱼康)鱼

城堡深处,珊瑚礁的最底端,往往漆黑一片。这里偶尔出现的一些光亮微弱的“灯笼”,对小鱼们充满了诱惑。

这种打着“灯笼”的(鱼安)(鱼康)鱼就是(ān kāng)鱼,“灯笼”是它的“钓饵”。(鱼安)(鱼康)鱼的背部有一条鳍棘向前伸展,就像一根长长的钓竿,“钓竿”顶部还吊着一个发光的小囊。它们常常伏在海底,用沙土掩埋住身体,然后伸出它的“钓竿”引诱活动的小鱼,一旦小鱼被“钓”到嘴边,它就可以饱餐一顿了。

(鱼安)(鱼康)鱼的小囊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小囊内部具有能分泌光素的腺细胞。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会与氧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

(插画绘制/涂图图)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