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的生态习性

来源 : 1997 年 05 期 

田鼠的生态习性

作者: 许斌内蒙古商都县永泰小学

田鼠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害。近几年,人们用毒杀的方法消灭田鼠,可是田鼠总不见减少。为了寻找有效地控制田鼠数量的办法,我们组的同学们对田鼠进行了一年零两个月的观察、记录,了解了田鼠一年四季活动的形式、范围、内容。根据其特有的生活习性,相应地设计出一些灭鼠新方法,实验效果很好。

田鼠属啮齿类动物,田鼠的头部轮廓与兔头有点相似,耳朵又圆又小,身体又细又圆,常呈弓形,尾长和身长几乎相等,背部的毛呈土黄色,腹部的毛呈白色,农民把田鼠称作黄耗子。田鼠全身皮毛很干净,眼睛又黑又圆,动作灵巧敏捷。它们用打洞的方法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田鼠的繁殖能力很强,1年可以产仔5~6窝,每窝可以产仔5~7只。田鼠具有储备食物的能力,它们的洞穴有多个进出通道,能应付突然发生的危险情况,洞穴中有“卧室”、“粮仓”、“过冬室”等等,一般的过冬室深度可达80多厘米。

每年开春,气温转暖,地下温度还很低,田鼠便从洞穴中钻出来,在出洞后若没有响声或活动物体时,它们就会迅速地从此洞跑到彼洞。由于这种活动频繁、单调,所以在田鼠的洞口之间留下了深深的凹形痕迹。

春末夏初的时候,田鼠从粮仓里再也找不到储备的粮食了,这时会看到田鼠啃一些鲜嫩多汁的野草、野菜充饥。这时的田鼠最瘦,但它们并没有停止繁殖。

秋天,庄稼还没有熟透,田鼠就开始吃庄稼了。它们先把庄稼咬倒,然后剥穗子里的籽粒吃,它们不吃糠壳,会利索地嗑掉糠壳。田鼠吃过的麦穗很整齐,看上去像是没被吃过一样,只是没有麦粒了,穗子变细了,芒短了。庄稼成熟以后,田鼠就开始大量贮藏过冬的粮食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很巧妙,两只田鼠分工合作,甲田鼠把庄稼咬倒,乙田鼠把庄稼头咬下来,甲田鼠仰卧后四条腿伸开,乙田鼠就把麦穗逐个装进甲田鼠的怀抱里,“装车”完毕,乙田鼠就把自己的尾巴伸进甲田鼠的嘴里,甲田鼠咬住乙田鼠的尾巴,由乙田鼠拉着,甲田鼠背部着地把麦穗运回洞口(见上页图),用嘴叼上麦穗依次贮入粮仓,它们将麦穗密排紧压,贮藏起来作为过冬的食物。若是较大的庄稼穗子,它们就直接用嘴咬着穗根拉到洞口,然后倒退着拉进粮仓。田鼠一般就近取材,住在什么地里贮藏什么食物。在野草滩的田鼠就把草籽或草穗贮藏在粮仓中,作为过冬的食物。

当冬天临近的时候,田鼠的洞口便出现了一堆堆的新土,这是田鼠在建造冬季的巢穴。田鼠的过冬巢穴一般都在80厘米的深度,有的可达到1米多深,冬巢中岔道比较多,卧室内垫了很厚的软草。田鼠的每个粮仓内约有2~3公斤粮食。凡是朝西北的洞口都比较细,朝南的洞口较粗。寒冬,田鼠仍要出来活动,如果前一天夜里天气很好,第二天就会发现田鼠新留在雪地的痕迹或新留下的啃雪痕迹。

田鼠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性:第一,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按路线走,很少有越轨行为;第二,它们不怕静止的活物,即使是人或动物只要不动,不发出响声,田鼠就不怕。我们根据田鼠的这些特点曾经用猛击、快压、箭穿等方法成功地捕杀了不少田鼠。田鼠在被追捕时慌不择路地乱钻,若预先把鼠洞用石头堵上,再在四周用土浅浅的埋几个铁筒或塑料筒,被追的田鼠百分之百地自投罗网。

我们多次发现鸮、鹰、鼬类、蛇捕食田鼠。尤其是鸮,迎风飞着,不进不退,定位在空中监视田鼠活动,猛不防俯冲下去一举捕获田鼠。这些田鼠的天敌在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