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1 年 03 期
“伊妹儿”的由来
作者: 陈运迪
“伊妹儿”是什么呢?它起源于英文词“E-mail”,也就是网络中的“电子邮件”的意思。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目前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主要通信工具之一。
提起电子邮件,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个看上去不十分起眼的小记号@个记号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标记,全世界至少有1. 25亿人在他们的电子邮件地址中使用@这个记号。发明这个了不起的通讯工具和第一个使用@作为邮件标志的是一个名叫托姆林森的美国人。
1965年,托姆林森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花了两年时间获得电脑工程博士学位,然后就到麻省理工学院附近一家名叫BBN的企业从事电脑方面的研究工作。1968年,这家企业正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建设和维护工作。1971年,他编写了一个叫做“发送信息”的工具调试程序(该程序的英文名是Sndmsg),托姆林森编写此程序是为了让程序员和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发送信息。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发送信息”程序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它仅仅适用于连接同一台主机的小范围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这些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文件,然后发送到一个指定的邮箱。所谓邮箱也仅仅是一个有特定名字的文件,它唯一的特殊性能在于:用户可以在邮箱的末尾添加更多别的信息。利用这种文件,小范围的网络之间便可以相互交流信息。
当托姆林森用“发送信息”程序时,同时用一个名为“赛博网”(英文为Cypnet)的文件传递工具来传递阿帕网上的文件。当时阿帕网包括15个站点,它们位于加利福尼亚、盐湖城、剑桥的BBN、麻省理工大学等地。这种“赛博网”程序只能发送和接收文件,不能附加到一个文件上。托姆林森设法使“赛博网”程序与“发送信息”程序相结合,把信息传递到不同地域阿帕网用户的邮箱内。他采用@符号来区分本地邮箱内的信息和来自网上的信息。因为阿帕网
连接的站点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托姆林森依靠@这个符号,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网路上传送信息了。这在“电子邮件”形成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这个不经意间的发明使负责阿帕网工作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爱不释手,并纷纷联网,于是托姆林森的这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系统,很快就变成了人们离不开的通信工具。后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托姆林森的这一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们购物和从事金融活动的方式,还成为了远隔千里的家人之间经常保持联系的最佳途径。
电子邮件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轻视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创新和改进,它有可能可以影响整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