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7 年 05 期
黄祖洽:从流浪少年到核物理学家
作者: 蒋荣耀
黄祖洽院士近影
1964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而仅隔两年零七个月,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再次创造了世界上从原子弹试验到氢弹试验成功的最快纪录。
无数中国人都以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兴奋与自豪。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清楚中国核科学从零开始创业的艰难历程?又有多少人熟知那些为中国核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功臣们呢?
今年夏天,记者来到北师大有名的小红楼拜访黄祖洽教授。这位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老人就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重要功臣之一。他三十出头即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研究工作,氢弹预研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报》主编,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动荡时代的流浪少年
1924年10月,黄祖洽在长沙降生了。他的祖父是一位读书人,靠教书和替人写文章来维持家里的生活。1937年,黄祖洽从小学刚进入初中。日寇疯狂地进犯中国内地,隆隆炮声在少年黄祖洽的心中成了抹不去的记忆。60年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那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感到国弱被人欺。只有振兴科学,才能兴国。”黄祖洽读到初中二年级时,日寇发动侵略长沙的战争。他只好逃亡江西,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九江中学。
当时九江中学为逃避战乱,迁离九江到了偏僻的山区,黄祖洽的家庭供给因此中断了。幸好他属战区学生,学校对家乡已沦陷的学生实行免费用餐制度。虽说生活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但能填饱肚子,黄祖洽就能一头扎到那些他特别感兴趣的科学书籍中去。许多年之后黄祖洽回忆起那段时光,还倍感眷念。他说:“我花了许多时间来学习,一点也没觉出苦和累,主要是因为有兴趣。”
1943年,黄祖洽高中毕业,他的理想是攻读西南联大物理系。但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这一年西南联大不在江西招生。黄祖洽只好报考广西大学、厦门大学及别的学院。但是当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到了手上时,他又犹豫了。这个倔强的男孩不愿割舍自己的理想。
这一年,黄祖洽终于没能上大学。当他得知西南联大除在昆明设考点外,还在贵阳有一考点,喜出望外,连忙赶往贵阳。然而时局动荡,等黄祖洽赶到贵阳时,报考已经结束了。他只好暂住在贵阳舅舅家,后经人介绍,到西昌——当时属于西康省——的一所小学教了半年书。
1944年,黄祖洽到昆明参加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这一年,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立志核科学事业
西南联大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为避战乱在昆明合并而成的。学校全是平房,跟军营似的一排一排摆着。学校的教学研究设备也极简陋。而黄祖洽由于远离家乡,早就得不到家里一分钱的经济支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黄祖洽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由于他是战区学生,学校发放贷金,免收学费。黄祖洽靠贷金过日子,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基本可以保证,但是早餐就没有吃。很长一段时间里,黄祖洽不吃早饭。后来学校图书室缺工作人员,他觉得这个差使不错,就去替图书室做些管理工作。这份工作没有钱,但是发放些早餐券。这样,一日三餐基本解决了。
1945年8月,美国将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投向日本本土,从而加快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对黄祖洽来说,这件事让他坚定了一生的选择。从此他对核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黄祖洽深知,一个国家要想雄踞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而核科学,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方面,都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极大影响。
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西南联大解散,黄祖洽随清华大学回到北京就读。那时的北京形势不稳定,通货膨胀非常厉害,学生们靠可怜的贷金难以度日。黄祖洽在这样的环境里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坏的时代里许多有才华的人夭折了,也有因为坏的时代的压迫而变得坚强的人。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是那个时代的生活逼迫成的吧。” 1948年,黄祖洽大学毕业,毅然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外归来的彭桓武先生。这时候他知道自己与核科学更加接近了,从他开始在彭桓武先生指导下作“氟化氢分子的一个量子力学计算”课题开始,在核物理领域一干就是30
为科学的一生
1950年,黄祖洽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的研究生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1951年、1953年和1955年,黄祖洽三次访问前苏联,希望得到某些方面的帮助,但结果未能如愿。黄祖洽知道一切只能靠自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前苏联拟援建的重水反应堆进行独立理论计算,纠正了原计算中的错误。
从60年代初始,黄祖洽带领10个年轻人组成“轻核理论小组”。事实上,黄祖洽当时也很年轻,1962年他38岁,已经升任研究员。虽然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但黄祖洽带领的一帮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却意气风发,工作起来不分昼夜。他们的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贡献。
遗憾的是,1969年,黄祖洽失去了研究的机会,被派往河南省上蔡县一所五七干校去学习,这个与尖端科技已打了二十年交道的科学家学会了播种、收高粱麦子、种菜和养猪。多年之后他在自己的小传中写道:“体力劳动反而治好了我的高血压,真是始料不及。”
黄祖洽对科学事业充满了眷恋。他再次获得工作机会后,立即以百倍热情投入研究工作。1980年,黄祖洽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同年调入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81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论组成员。
近年来,黄祖洽教授在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强激光场中的原子离化过程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课题。他今年已73岁,仍然承担大量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工作。
在采访行将结束时,黄祖洽对记者说,现在的青少年欣逢好时代,比前几代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接触、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一定要把兴趣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对科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科学的脚步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