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6 年 11 期
极冻星球
作者: 郑宇
“空间传输系统三小时后自动关闭。”一个机械的声音伴随着传输系统大门关闭的声音传来,两者都带着相同的频率和节奏。
“时间是足够了,就不知道今天标本的情况怎么样。”沈立科自言自语道。当他从传输系统走出来的时候,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立刻映入眼帘。
这个被最初的星际探险飞船命名为“极冻星球”的行星,始终没有人类居住。
不过,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虽未把人类吸引来居住,却引来了大量的机器人挖掘机。
这些挖掘机被早年的大型运输飞船投放到这里,不知疲倦、有条不紊、贪婪无休止地“啃食”着极冻星球。
沈立科穿着耐寒的轻便太空服,远处荒凉的山峦后面无数的黑点在移动着。
这是自动控制的矿山车在把挖出来的矿石源源不断地送往附近的冶炼厂。这个冶炼厂也是完全无人操纵的全机械化工厂。
等冶炼出来的各种稀有金属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被工厂的自动空间传输设备送走。
现在,看着远处干得热火朝天的挖掘机,沈立科知道自己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生命。想到这儿,他不由得感到一丝孤独。
他把胳膊上的防冻定位仪打开,上面立刻出现了一个发光的点。
沈立科之所以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星球,主要是因为他在搞一个实验。他希望通过实验培育出能够抵御严寒的基因。这种基因如果实验成功,它将应用于人类自身——可以让人类能够在这样的行星居住。
此时,沈立科脑海里并未浮现出实验成功的喜悦,而是地球越来越让人类恐慌的现状。气候不断变暖,南北极的冰川完全溶化的危险显而易见,地球资源已经枯竭,人们借助现有的宇航技术大量向少得可怜的可居住行星逃亡。
任何能让人类居住的星球都有了移民,只要它的生存条件能够在人的身体承受范围内。可是,现有发现的大多数行星都是低温寒冷的环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与其改造生存环境,不如改造我们人类自身。”沈立科记得在申请科研经费的时候,他是这样对院长说的。他认为当时讲出的理由很充分,他已经有了动植物基因改良的成果,而且,他认为从这方面入手远比把整个星球改造为适合人类居住来得更快。
他的构想得到了赞赏却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实质性支持,理由当然是有更多的项目占有了有限的经费。
所以,他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把自己的实验室选在这个星球上。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的,到那时候人们会感谢他的成果。
沈立科来到了一座山的脚下,它被冰覆盖得严严实实。在光滑晶莹的冰中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冰穴,这便是他的实验室了。
他走入这个冰穴,里面是一个不大的空间。这个高两三米,大小差不多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低温实验室。
沈立科来到冰做成的实验桌前,旁边摆放着23个实验用的培养箱。它们都是半米高的规则的正方体,里面放着他培育的耐低温的基因标本。在这些基因里面,有动物的、植物的,还有人的。
他今天要做的还是检查各种基因在低温下的状况,他知道这样重复的工作还要做很多次。
沈立科打开手臂上的光学粒子显微镜,准备查看一下标本的情况。
可就在这个时候,整个冰穴忽然晃动起来。沈立科立刻关掉显微镜,惊恐地跑出了冰穴。
外面依然是冰天雪地,远处的大型挖掘机还在工作着。这时,他听到冰穴中传来了轰轰的响声,声音不算大但他知道那些挖掘机可能已经挖到了靠近冰穴这座山的地下了。
“只要十分钟就可以了。”沈立科见不再晃动便重新走入了冰穴。他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把所有培养箱自动保存的数据资料,记录到集成在宇航服上的记忆卡中。这样,即便冰穴被地震彻底毁坏了,他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一个相同的实验室。按照保存的数据,他也能很快回复到已经达到的进展程度。
沈立科一个个检查着低温培养箱,耳边不时传来地底下挖掘机的声音让他有些不安。
他开始加快保存数据的速度,心中催促自己:“再给我一点时间,马上就好了。”
可是,在剩下最后三个培养箱没有记录的时候,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冰穴突然更为剧烈地晃动起来。
这次晃动极为猛烈,冰穴开始发生地陷。
沈立科来不及反应,眼睁睁地看到冰穴的地面在迅速下沉,原本水平的洞口开始不断相对抬高。碎冰和碎石不断落下来,他把身体藏在培养箱的缝隙中间躲避一些大块冰块和石头。
此时,剧烈的晃动还未停止,而沈立科的心已随着地面直往下沉。他心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下完了……
晃动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停了下来,可是留给沈立科的只有绝望。洞内静到了极点,挖掘机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现在,洞口比他所在的地下已经高出了二十多米。他挣扎着从碎石下爬出来,看到洞底比原来拓宽了将近一百平方米。四面除了洞口一侧是光滑的冰外——其余三面都是凹凸不平的乱石。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他一个人,这个冰穴内除了简单的实验仪器和培养箱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个无人知道的冰穴本来是他想拯救人类的实验室,现在却成了埋葬他的坟墓。
他的宇航服是轻便型的,没有配备能够远程发射求救信号的装备。
无望的恐惧是毫无意义的,他慢慢冷静下来,他知道现在怕是没有用的。
他在脑海中拼命思索着……只要能爬上洞口就有救了。可是,怎么才能爬上去呢?
这高高在上的洞口可望而不可及,沈立科看看周围——没有任何爬上去的可能。
这时,他突然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半米高的培养箱上。
“如果把这些培养箱垒起来能不能够到洞口呢?”这个念头触电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出来,这可能是他逃生的唯一希望。
他迅速把一个个培养箱从碎冰下拖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十几个培养箱被集中在洞口的冰墙下。在搜集的过程中,沈立科没忘了把最后三个培养箱的数据保存。
他一共找到了18个,其余两个埋得太深,还有三个被石块砸碎了。
沈立科粗略估算了一下,全身不由得凉了半截——这些箱子无论如何也垒不到洞口。
“该怎么办?怎么办……”沈立科无数遍地问着自己,“我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这个孤零零的星球……”他脑海中的恐惧又开始泛滥起来,吞噬着他的冷静。
突然,沈立科的目光凝固在眼前这片光溜溜的冰墙上。
“如果把这些培养箱冻在冰墙上,然后顺着它们慢慢爬上去……对了!”他欣喜得几乎发疯。这无疑是生的希望!
可是,他刚高兴起来,又一个更可怕的问题让他猛然僵硬了。
他的耳边重新响起那个机械的声音:“空间传输系统两小时后自动关闭。”如果他不及时更改设置,那么这台老式的空间传输系统将自动关闭。
根据面罩显示的时间,他不知不觉已经花去整整一个小时了。现在,要和时间争夺自己的生命。
时不我待,他立刻开始了自救行动。培养箱中的基因标本被倒出来,这样可以让箱子的重量减轻许多。
在清理完一个培养箱之后,沈立科打算把箱内装着培养液的一面贴在冰墙上,然后抽出隔板让培养液与冰墙冻结在一起。
可是,他抬头看了看高高在上的洞口,从清理、搬运,再到冻结,这个过程越往上就会越慢。而且,尽管这个星球非常寒冷,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否每个箱子都能冻结实?沈立科心中深深地不安起来,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剩下的时间够不够用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脑子突然想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
“对了!‘姆佩姆巴效应’!”沈立科回忆着这个奇特的效应,他还是学生时就知道它,“某些加热过的液体会比不加热的结冰速度更快。”他快速分析了一下,这些培养液是完全有可能符合“姆佩姆巴效应”的。
面罩上的时间在飞快减少着……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他在心中告诫着自己。
很快,他决定用一种简易的方法来印证。他先把一个箱子冻在离地不高的地方,里面的培养液不加热。而另外一个箱子则冻在离地一米多的冰墙上,它里面的培养液借助培养箱中原本的调温设备加温。
两个箱子冻了上去后,他趁这个时候着手清理出四五个培养箱。
随后,查看了两个箱子的结冰情况。
“和我预料的一样。”沈立科看到第一个未加热的培养箱虽然结冰但没有牢牢冻在冰墙上,而加热的已经完全冻结实了。他又用手攀住箱子试了试,全身的重量加上去箱子纹丝不动。
得到这个结果令沈立科欣喜若狂,他强烈地感到了生的希望。
接下来,他把一个个培养箱的调温设备都打开,然后踩着冻硬的第一个箱子登上第二个,把第三个加热过的箱子冻在了更高一些的位置。
沈立科就这么上上下下、周而复始地忙碌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飞奔。他的“天梯”在一点一点地向在他看来遥不可及的洞口靠近。
“只剩10分钟了。”沈立科看了一眼显示的时间,额头上的汗不由自主地多了起来。离洞口还剩下大约两米五,但沈立科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了。他把第18个箱子冻在了比自己脚踩的箱子高出70厘米的地方。
时间是无比的漫长,等待是无法形容的难熬。
终于,沈立科看到培养液完全冻结了,他迫不及待地攀上最后一个箱子。紧接着,他的手轻松攀着洞口爬了上去。
一阵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可是宇航服中的沈立科感到它自由的力量是多么可爱。
还剩1分钟!
顾不上体会它了,沈立科开始没命地朝传输设备跑去。
这本是近在咫尺的传输设备此刻像是远在天边。
当时间显示剩下最后15秒的时候,沈立科终于跑到了传输设备跟前。他还未靠近它之前,手已经伸了出去。刚一到,他便按下了启动键。
空间传输设备陈旧的门开了,沈立科几乎是扑进去的。
“设备启动,传输在十秒内完成。倒计时开始:十、九、八……”在机械的声音中,沈立科知道自己得救了。
他看到门缓缓地关闭,把那个寒冷而又冷酷的星球永远隔在外面。
此时,他忽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感到科技发展太快让人类遭遇的诸多问题变得越来越无法解决了。
“是否科学发展本身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姆佩姆巴效应’呢?科学发展像是不断被加热的液体,而当它不顾一切地‘升温’时,面临的问题却像无法预料地加速‘冷却’。”沈立科倒在已经关闭的传输设备里疲惫地想着。
他的身体将很快消失并回到地球——他在科学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了一次逃脱,可是,人类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