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8 年 02 期
生命铸就“激光”魂
作者: 赵宇峰
57年前,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就匆匆地离开了他的家。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过那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在追寻着他童年的梦想……
那年,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0周年成果展览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在国防科技展厅,激光技术展示格外引人注目,一束束神奇的光芒向人们昭示着科学的魅力。这两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目前只有美、德等少数国家能够研制和生产。它的主要完成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伯龙。
童年的梦想
1928年,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南宁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高伯龙就不时溜到父亲的书桌边,好奇地从父亲的书堆里找出一两本书来回翻看。10岁那年,在广西技术学校(广西大学前身)当教师的父亲为他建立了一个小学生文库:有古典小说、科普论文、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等。那时,高伯龙最爱读的是科普书籍。他尤其对科学家的故事感兴趣。他说,居里夫人、爱迪生等人的故事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刻。高伯龙上初中不久,父亲病故。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啊!家里失去顶梁柱,他的母亲只得靠做临时工来维持生计。尽管困难重重,但母亲始终没有间断过小伯龙的学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伯龙一边从父亲留下的“文库”里汲取知识,一边帮母亲干家务活。
12岁那年,高伯龙就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上学。由于路途遥远,一两年才回家一次。年少的伯龙从此就开始独自接受社会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炼。历尽生活艰辛的他开始发愤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努力追求他童年的梦想。
1947年,高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他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物理学家!
30年的信念
60年代初,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氦氖红光激光器,这些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1954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高伯龙从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调到刚刚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60~70年代的国内政治风波中,高伯龙一直没有放弃对环形激光的研究。70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建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室,学校把高伯龙调了进来,从此他从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转到应用物理的教学和研究中。他坚信中国人决不比外国人逊色。然而,代表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工艺,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就能跻身世界前列的。为此,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基础工艺理论,把实验室变成“生产车间”,并跳出国内原有工艺框架,潜心于基础工艺的研究,这一干就是整整20年。
科技不了情
一年春节,国防科技大学政委赵吉祥到实验室寻访。当推开激光教研室的房门,看到高伯龙坐在仪器旁专心致志地忙碌时,感动地说:“老高啊,你一年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大年初一也该跟家人在一起团圆团圆啦。”
高伯龙在实验室度过了多少个春节,已没有人能记清。
激光器研制之初,高伯龙和其他人不知道制作该用什么材料。一次,高伯龙听说大理石的膨胀率较低,可以选用。为了节省开支,他推着板车到长沙火车站建筑工地向工人师傅借大理石回学校检测。拉回一车不合适,又去一次。一连几次,他不知疲倦地往返数十公里,拉了几百公斤的石头。一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谁也没想到,高教授又拉着车赶来了。看着被雨水淋得透湿的高教授,工人师傅们感动了,抢着为他帮忙。
一天深夜,高伯龙从实验室回到家里,老伴看他两腿肿得连袜子都快脱不下来了,心疼得泪珠在眼眶里打转:“都这么大年纪了,这是何苦呀?”高伯龙淡然一笑:“现在不抓紧干,以后恐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高伯龙长年患有哮喘病,疲劳后常常发作。为了控制病情,不影响工作,他长期服用超剂量定喘药物和一些激素。常人服用一片“非那根”会昏沉一天,他却一天服用6片,竟然服了整整15年。
高伯龙以他艰辛的付出摘取了激光技术领域的一个个硕果,也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褒奖和嘉勉。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并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两次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1996年7月,他又被解放军三总部联合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去年,高伯龙教授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此刻,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一生只要与祖国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生的价值就会像激光一样,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高伯龙院士(左)与本刊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