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0 年 05 期
画家发明电报机
作者: 段惠民
美国画家莫尔斯(1791 ~ 1872)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电气工程师,说起他发明的电报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1832年的秋天,在法国学了3年绘画、时年41岁的美国画家协会主席莫尔斯,乘坐一艘从法国勒阿尔弗出发,横渡大西洋驶往美国的“萨利”号客轮返回祖国。当时有一位在巴黎出席了电学讨论会、名叫杰克逊的学者,为了打破长途旅行的沉闷气氛,向旅客们展示了一种叫做“电磁铁”的新器件。一位旅客问杰克逊:
“先生,是不是电线越长,电的传送时间也越长呢?”
杰克逊回答:“不是,实验已经证明,电的速度比任何东西都快!不论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在瞬间通过。”
杰克逊的实验和演说,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对电学知识和机械知识都不太了解的画家莫尔斯,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想:电线通电后会产生磁力,如果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产生不同的动作,并把动作编成各种符号,岂不是一种很好的通讯方法吗?
回到美国后,莫尔斯担任纽约大学美术教授,但他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1835年,莫尔斯毅然告别了他的绘画艺术事业,开始拜著名的电磁学家、感应电流的发现者亨利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掌握了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并开始着手艰难的科学实验。他买来各种实验器材和工具,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但莫尔斯并未被失败吓倒,他相信自己探索的方向是正确的。通过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反省设计思路,检查做过的实验,莫尔斯发现利用电磁铁做成电铃发信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1836年,莫尔斯找到了一种新方法,他发现:“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如果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3种符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数字和字母,这样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于是,他又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表示字母,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即可以传递信息,这就大大地简化了设计和装置。据此,莫尔斯规定了用特定的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不同的字母和数,这就是著名的莫尔斯电码,也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直到今天,莫尔斯电码仍被普遍使用着。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在1837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极为简陋、传递距离不过12米的“电报机”。为此,莫尔斯申请国会拨款3万美元,用来建筑一条由华盛顿通向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可是当时美国国会不信任莫尔斯的发明,于是拨款问题被搁浅了。6年后,国会批准了莫尔斯的请求,电报线路终于建成。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日子。这一天,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举行了隆重的电报机通信仪式。只见莫尔斯接通电源,用手指按着电报机的按键,随着一串“嘀嘀嗒嗒”的声音,电文通过电线传到了 60多公里外的巴尔的摩,画家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