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9 年 03 期
『玩』出来de小院士
作者: 孙利军;刘蔚
今年2月8日,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苏等地的13名少年科技发明者,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小院士荣誉称号。其中有一名来自山东青岛的六年级小男孩。今天,我们讲述的便是他的故事——
1998年夏天,香港。
全国第九届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讨论会在这里举行。讨论会期间,大会举办了一个成果展览会。香港市民被一件极实用又极巧妙的展品——分餐叉吸引住了,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说道: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怎么想不到呢?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它的发明者只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的名字叫韩涵。这个小小的分餐叉获得了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金奖。
而韩涵却说:“这是‘玩’出来的发明奖。”
1986年4月25日,韩涵出生于青岛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小时候的他可好动了,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充满了探知的欲望。年幼的他便对小动物、植物非常感兴趣。他喜欢看大街上鱼缸里的小金鱼,直到父母催促了还赖着不走;喜欢看地上排队觅食的蚂蚁,直到它们中最后一只消失不见。姥爷精心养护的花,也让他把叶子摘光,并问为什么黄叶子不用摘会自己掉下来,而绿叶子得用劲去拔才能掉呢?惹得老人哭笑不得。
小韩涵还最喜欢“拆”玩具。3岁时,他就把几件玩具拆了,然后又和别的玩具拼在一起,变成一件新玩具,变幻出多种玩法。这项“工作”似乎让小韩涵兴奋不已,他就把能找到的小玩意,能拆的全拆了,什么小汽车、小塑料人、小车轮子满地都是。在他眼里,别人要扔的垃圾,如泡沫板、纸壳、果冻壳等,都是他做玩具的好材料。
幸运的是,韩涵的这一偏好在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第二小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同欢快的小鱼游进了浩瀚的海洋,找到了自己的乐园。
宁夏路第二小学是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学校设有三十多个科技小组,使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自己喜爱的兴趣小组。浓郁的科技气氛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熏陶着韩涵那幼小的心灵。他参加了海洋科技小组,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他到学校图书馆翻书,查阅、收集科普资料,然后动手制作标本。在做标本时,他发现鱼虾直接放入盛有福尔马林液体瓶内就可以,但田螺蛤蜊就不行,不便于观察。他先后用木头等做标本的辅助材料,最后终于发现把贝类绑在玻璃上效果最好。后来学校成立了少年海洋研究所,他担任了副所长,和同学们建海洋实验基地,饲养鱼、海龟等小海洋动物。通过观察实践,他还写了两篇小论文《小海龟的生长》、《鱼的睡眠》,获得了青岛市智慧小博士的光荣称号。
谈到他的发明那还得回到他四年级时的一次科技课上,任课的丁老师让同学们想发明方案。韩涵突然想起爸爸有一次请客,其中有一个朋友患了重感冒,却仍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夹菜。韩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想,如果能做出一个既卫生又方便的叉子就好了。就这样他开始了分餐叉的制作。起初做得很简陋,一个塑料叉和几块硬纸板基本体现了他的制作思路。科技辅导老师看到他的这一思路很可取,便鼓励他用不锈钢叉代替塑料叉,用钟表的钢条制作分餐叉的推柄和推板(那可是拆掉了一个钟表得到的)。这样做出来的分餐叉不仅实用,而且美观,也能防止疾病的传染。
镜头还得转向1999年2月8日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当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小精英们欢聚一堂,中科院院士、德高望众的科技界前辈、数学家杨乐教授面带微笑,深情地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荣誉证书颁发给小韩涵时,他非常激动,仿佛觉得自己正在接受老一辈科学家传递过来的科技接力棒。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当一名真正的院士,为祖国科技振兴作贡献。
分餐叉实物图
说明:当分饭菜时,叉入食物,推板会自动上升,这时的用法与用途与一般叉子没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当按下弧形推柄,推板下降,也推动食物下降,把食物从叉子上推掉。
在家庭中或宴会上或服务行业中,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把食物从这个盘中移到那个盘中,从而达到分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