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领域的“双院士”

来源 : 1997 年 04 期 

测绘领域的“双院士”

作者: 何解;何解;杨欣欣

80年代初期,国际测绘学界出现了一种“李德仁方法”;80年代中期,李德仁博士“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难题”。

90年代初期,李德仁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0年代中期,他成为中国测绘学界第一位“双院士”。

“武测”情结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溱潼镇,父母靠微薄的薪水哺养李德仁姊弟7人。李德仁是家中的长子,清贫的生活在年幼的李德仁心中催发的是勤奋努力和自强不息的种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1957年,李德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从此,他便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时,李德仁以遥遥领先的考分考取了世界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但他却意外地被取消读研究生的资格,原因很荒唐——他高中时曾对报纸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提法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被分配到西安国家测绘局地形二队当实习生,一年后被调往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时期,国家测绘总局被强行解散,李德仁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水泥制品厂。

1978年,正在水泥厂埋头搞新型水泥研制的李德仁,突然接到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回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母校没有忘记这位当年考分第一的学生!当李德仁急匆匆地赶回学校时,研究生考试已结束了,学校专门为他设置了考场,年届不惑的李德仁终于实现了十几年前的宿愿!他重新回到了自己梦牵魂绕的母校!

海外求学

1982年,李德仁以优异的成绩获准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后又转入斯图加特大学。李德仁以自己独具的才干和一位中国学子的勤奋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导师——摄影测量研究所所长阿克曼教授的心,以致李德仁进修期满后,阿克曼教授还舍不得他离开,把他的进修时间延长了4个月,让他攻读博士学位,主动出资、并动员州政府一起承担李德仁延长进修所需的费用。

李德仁校长向国家科委领导介绍科研成果

李德仁是新中国第一位到德国学习的航测专家,当时国内航测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李德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两个面包加一听可口可乐,就是他的中餐和晚餐。他常在教堂午夜的钟声响过之后才走出实验室,第二天早晨,他又拿着阿克曼教授给他的万能钥匙,第一个打开实验室和资料室的大门。阿克曼教授曾经激动地对他的学生说:“你们羡慕李德仁先生的成就吧,他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拼搏啊……他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而且常常通宵达旦!”

就这样,李德仁仅用了两年零4个月时间,学完了一般人要学5~6年的课程,于1985年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李德仁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掉了一大半,头顶呈现出黄色的光圈。他蘸着心血写就的博士论文,把航测理论的一个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天,即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他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成就大业

早在国家测绘局工作时,李德仁便提出了用反光立体镜进行加密和测图的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在测绘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留学归来后,李德仁如虎添翼,他不仅把国外的领先技术带回了祖国,而且把国内的测绘科学推上了世界领先水平。

1985年,李德仁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的理论,终于解决了国际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他提出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在玉龙雪山、虎跳峡这样的测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令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头痛的事。当李德仁领导完成的“摄影测量与非摄影测量的联合平差程序”推出以后,所有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了。这一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程序还在大庆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这种方法已与卫星大地测量、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惯性导航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地学进行精确定位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办法。

1994年底,李德仁又给全国的航空摄影测量人员带来了福音:他主持完成的“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使航测成图大量减免野外作业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这项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 90%,节约费用70%,成图期缩短一年。

李德仁的研究成果对测绘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成就是辉煌的。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到李德仁院士家中看望李教授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