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9 年 06 期
欢腾激越的绒扎大瀑布
作者: 张文敬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行程,我们瀑布分队17名队员在当地门巴族民工的全力配合、支援下终于抵达世界第一大峡谷无人区的腹部地段了。
这是1998年12月8日下午6点左右。我、丹增和加布率先奔向距大拐弯顶端上游6. 5公里左右的一个三角开阔地。大约7点半钟左右,全体队员终于到齐,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天上仍然大雨如注。防雨衣已经失去了防雨的作用,大家浑身淋得透湿。在靠岩石的一些避雨处已经生燃了一处处篝火。围坐在火堆旁的队员们身上冒着缕缕白气。不少队员的脸上、身上和腿上血肉模糊,已分不清哪是岩石划的、哪是毒刺勾的、哪是蚂蝗咬的。
傍晚时分雨渐渐小了些。三角地上乱石横陈,洪水期冲积下来的树干断成一截一截,塞在石缝之间。一些队员各自寻找稍平一点的地方安搭帐篷。
越来越接近目的地,同志们的心情越激动,都期望我们此行能发现大瀑布。
晚饭后金辉告诉我说他估计下游方向500米处应该有真正的大瀑布。我也说大峡谷流程有限而落差很大,不靠一些大瀑布来克服巨大的水流落差,在地质学和水文学上是讲不通的。再说从下游方向传来的如雷鸣般的吼声,一定会有一个大瀑布的!
科学探险就是这样,必须要讲究点科学,否则就是冒险。冒险的结果要么一无所获,要么将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出现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并不十分担心发现不了大瀑布,倒是怕明天的天气晴不了。
半夜醒来睡不着,只见满天星斗。银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不时地眨着明亮的眼睛,好像在对我说:“放心吧朋友,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第二天早上起床,掀开帐篷一看,果然是好天气。知了齐声鸣叫着,江水咆哮奔腾着。早饭后我决定浪丹增和加措带着村支书央金和另外两名年轻民工到江面收束处左岸山腰上探路,我和金辉到江面收束处看是不是有大瀑布。事先和大家约好哨音信号和手势,一旦“有情况”,其余队员随后跟进。
本文作者在绒扎大瀑布
当我和小金从一个石头向另一个石头跳跃着前进到距江面收束口不足100米的地方时,只见一江白色波涛向下游迭落而去,江水的轰鸣声使我们讲话必须嘴巴对着耳朵。迭落的江流溅起的水浪足有四五十米高——那里分明是一处气势磅礴的大瀑布!除大瀑布之外,附近江面上还有两个小瀑布。于是直感告诉我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存在一些大瀑布,而且发育着以某一大瀑布为主的,属连续迭水型的瀑布群。当见到快步赶来的高登义教授时,我建议引进“瀑布群”概念以作为这次徒步考察穿越的又一研究新成果。老高完全同意。由于瀑布分队发现大瀑布的考察营地附近的小山溪有民工称其为“绒扎曲”,于是和高登义教授等商议后,暂将大瀑布定名为“绒扎瀑布”。
经考察认定,雅鲁藏布大峡谷绒扎瀑布的基本地理特征为:绒扎瀑布,1998年11月中旬宽约40米,高30米;GPS卫星系统地理位置定位为 29°51.017'N,95°05. 015'E,海拔高度 1680 米。
瀑布所在部位表现为深变质条带状花岗片麻岩性,其中可见若干白色石英晶体岩脉横过瀑布所在基岩阶座。由于浪蚀作用,可见两岸基岩阶座上发育有许多洼坑、壶穴和拍浪斑痕,在绒扎瀑布的上方200米之内还发现两处高4~5米的小迭水,在下游方向150米之内分别发现两个高5米和一个高10米以上的迭水和瀑布。
为了实现与一分队的对接穿越,在成功地考察完绒扎大瀑布之后,瀑布分队又派出由金辉带队,中央电视台记者徐进同志参加,由门中村党支部书记央金等11个身强体壮的民工配合协作的小组深入绒扎瀑布上游完成了 11. 8公里无人区的徒步穿越考察任务,除了证实沿途也有红豆杉天然林分布之外,还发现了秋古都龙等三个小型瀑布群。
1998年11月23日,当我们先期返回雅鲁藏布大峡谷顶端扎曲大本营(在瀑布分队深入无人区徒步穿越期间,大本营已由门中村搬移至帕隆藏布江对岸的扎曲村)的瀑布分队部分队员从报话机中得知金辉、徐进他们即将顺利返回大本营的消息时,我们在扎曲村的竹林和芭蕉林之间的空地上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迎到了战友们的归来。夜幕中,我们彼此拥抱着,和着汗水和泪水,带着笑声和哭声。我们高兴,我们激动,胜利会师的声浪和着雨后村旁那经幡的哗哗飘扬声,响彻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上空,久久都不曾散去。(全文完)
瀑布分队考察归来在门中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