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6 年 05 期
机器人王国考察记(连载之五)
作者: 蔡自兴(湖南)
当夜,因为西伯利亚寒流袭来,下了一场小雪。第二天,雪停了但气温较低。记者们冒寒乘地铁去打靶场参观军用机器人的演习。
如同化学、生物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科学成就被利用来制造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和原子武器一样,机器人技术也正在被用于军事目的。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正在研制军用机器人,甚至拟制了建立“机器人部队”和进行机器人作战的计划。
今天,由红、蓝双方进行机器人实战演习。
首批记者进入红方作战指挥所参观。指挥所像个计算机房,外部被伪装和隐蔽着。这些计算机系统能够自动产生出军事行动状态,显示兵员和其它战斗力分布数据。机器人化的海空管理技术,能够协助快速控制海洋和空中交通,分辨敌、我、友,并在发现敌舰和敌机时,执行向敌人攻击的任务。
值班参谋在介绍了指挥所的设施及其功用之后,指着远处一幢屋顶上架有天线的小房子说:
“那是一幢假指挥所,是用来欺骗敌人的,它能够按照预定程序移动位置,还能像真的作战指挥所一样发出'作战'命令,以假乱真,延误敌人的决策时间,或使敌人作出错误判断,从而为我军创造更多的主动。”
军事演习于上午九时打响。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红方机器人侦察排在坦克机器人掩护下,搜索前进。他们装备有各种传感器,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检测和分析敌人的布雷区和埋伏区的环境状态,识、别人工和天然障碍物,决定可行的前进道路,因而可以大大减少前头部队和后续部队的伤亡。
侦察排发现前面出现了地雷阵,就立即停止前进。扫雷机器人奉命赶到,他们把一部分地雷挖出拆下雷管,并把另一部分地雷引爆销毁,为坦克开辟前进道路。随着声声巨响,战场上硝烟弥漫。
侦察机器人利用电子装置继续侦探敌情,向敌方目标逼近。装有智能知识库和电子武器的半自主机器人装甲车,存储了敌方目标的描述。当这个描述目标与侦探到的实际目标一致时,装甲车就从指定位置向敌方目标开火,紧跟其后的坦克机器人,也向同一目标开炮。
记者们站在观察壕内,用望远镜观看这场机器人之战。炮弹装填机械手的动作,演示“地雷”和“炮弹”的爆炸情况,以及机器人军事摄影“记者”在火线拍摄战斗记录电视的细微举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蓝方阵地上,硝烟滚滚,一片火海。遭到重大打击之后仍不认输,很快侦察好红方的进攻状态,重新对准目标,开炮反击。双方的炮战持续了六、七分钟,才渐渐平静下来。在双方的阵地上,都有一些军用机器人被炸“死”或受了伤。
为了加强红方战斗力,指挥部命令机器人堡垒车投入战斗。这种机器人像个堡垒,它具有识别目标、调节火力和制导炮弹的能力。车体内装有按目标数据及开炮过程编程的智能系统。这种火力,可由人在车上操纵,也可由人在指挥所或其它隐蔽工事内进行遥控,并用语音命令或数据密码指令,指挥开火。
堡垒车弹无虚发,蓝方目标遭到摧毁性打击。
为了阻止红方的进攻,并进行报复,蓝方派出了自主制导轰炸机前来空袭,连指挥所附近的附属设施也被炸中起火。由于使用了干扰机器人,从而破坏了蓝方飞机对侦察和轰炸目标捕获系统的工作,因而使空袭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救火机器人迅速赶到指挥所附近,投入扑灭火焰和抢救人员设备的战斗。这种机器人能够闯入火海,抓住设备或人员,越过崎岖不平的堆积物冲出火海,把设备和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段。在救火机器人的参与下,指挥所附近的火焰很快被扑灭。
空袭过后不久,红方机器人飞行部队也配合陆军投入了战斗。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烈交战,蓝方终于因指挥失误和寡不敌众而被迫“投降”。
三颗绿色信号弹在空中闪亮,它宣告这场机器人战斗演习的结束。
在返回住所的地铁车箱内,气氛显得沉重。大家的情绪不像平日考察其它机器人后一样兴奋。人们对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感到不安。
“据说,某大国已经拟订好一个海陆空机器人立体作战计划,并准备寻找机会,进行一次实战检验。”林丽华打破了沉默,对并排坐在一起的季仁和林灵说。
“海上武器和作战训练装置,也已经机器人化了。”季仁补充了一句。
“这样下去,机器人三守则还要不要遵守呢? ”林灵激动地说。“军用机器人,特别是进攻型军用机器人,是对人类安全的极大危害,它直接违背了机器人的第一条守则。”
“各国机器人协会和机器人学家,应当呼吁签订一个禁止把机器人用于军事目的的国际协定。”季仁提出一个好建议。
“我们作为记者,何不利用自己的特别身份,为机器人的和平利用,为人类安全世界和平做点事。”林丽华谈了自己的主张。
“我们国际记者考察团发表一个声明怎么样?我们向全世界呼吁,一切善良的人们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一致努力,共同制止把机器人用做进攻性武器。”林灵把林丽华的提议具体化了。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代表团特委托林丽华和林灵起草《禁止把机器人用做进攻性武器》的声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