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3 年 04 期
我和我的科学梦
作者: 周路遥
我爱上了科学
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讲《十万个为什么》里的知识。每逢妈妈讲到宇宙飞船怎样升空啦,太空人怎样在月球上散步啦……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爱追着妈妈问:“太空是什么样儿?有没有外星人?……”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遥遥,要想真正弄懂这些问题,你将来就要成为科学家。” “科学家?”第一次听到这新鲜的名词,我对它充满了向往。
稍大后,《小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没想到,天天给我们照明的电灯竟然是他发明的,为了改变做灯泡的材料,他锲而不舍地做了36000多次实验,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暗暗地想:“做一个像爱迪生那样了不起的科学家真好! ”从此,我爱上了科学。
我开始了动手制作
小学二年级时,我迷恋上了手工制作。科技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些车模、船模等模型,劳动课上,老师也经常教我们折纸、剪纸、泥塑等,我学这些都很认真,做出的作品每次都被评为“优+”。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妈妈的鼓励后,我的劲头更足了,周末有空我就会做一些布娃娃、泥菩萨、小汽车之类的小物品。
学校举行第一届科技节,我主动报名参加小制作比赛。我用乒乓球、碎布料等做成了形态各异的人物,把这些人物组合、拼接在一起,取名为“假面舞会”,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喝彩,被评为一等奖。
以后的几届科技节,我都踊跃参加,并且参加了不同项目的比赛。我的剪纸“飞天嫦娥”、标本“美丽的蝴蝶”、现场制作的“小车模型”“热气球升空”……都在科技节中获得了好成绩,老师夸我是“科技小明星”!
我有了自己的小发明
四年级上学期,教科技的郑老师见我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勤于动手,特意安排我参加岳麓区的科技节。参赛的项目是一个小发明,这可使我犯难了:我能发明什么呢?郑老师启发我说:“想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使用起来还有缺陷,有没有能加以改进的地方……”
星期五回家,我准备写作业,发现天花板上的灯坏了。我让妈妈将它修好,妈妈说:“灯太高了,够不着,家里又没有梯子,只能请电工师傅来换灯泡了。”我很失望,心想:如果有什么办法能够得着灯泡那该多好啊!忽然我灵机一动:能不能做一个取灯器,人站在地面上就能换下坏了的灯泡?
我将这个想法告诉郑老师,他很支持我,并给我提供了参考材料:铁皮、木头、橡胶等。我先用铁皮做了两个大的分叉,用一个小圆饼加螺丝将两个大分叉固定——这是用来取灯泡的。再将铁皮分叉接上一根长长的金属杆,这样就成了取灯器。可是一试,灯泡卡在铁皮上碎了。不行,铁皮太硬,容易损坏灯泡,使用铁皮做材料行不通。木头同样比较坚硬,我决定直接采用橡胶。
这次,我经过了细致的思考,仔细测量了灯泡距离地面的距离,估算所需的橡胶的长度。我将橡胶固定好,第一次试,太松了,灯泡取不下来。我将橡胶固定的口径缩小,再试,结果卡得太紧。经过反复的调试,一个取灯器终于做成了。
这个取灯器送到区里参赛,得了一等奖。郑老师欣喜地对我说:“周路遥,其实小发明并不难,是不是?希望你以后多多努力。”听了郑老师的话,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后来,我还设计制作了几项小发明:滚动式黑板刷,一面刷黑板,一面可以装灰尘;笔套固定装置,使笔套固定在笔杆的上方……虽然这些小发明还不够完善,但我却愈来愈着迷了!
我的未来不是梦
四年级的暑假,我参加了湖南省无线电测向比赛,在来自全省的700多位参赛者中,我取得了第16名的成绩。我知道这成绩还不够理想,不过,能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比赛,让我开了眼界,还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怀着美好的梦想在努力行动着,这更坚定了我学习科学的决心。
五年级,我开始写作科幻故事。在我写的故事《勇战巨蜥岛》里,我给英国军队设计了一种先进的防毒武器,让他们在被巨蜥围困的情况下胜利突围。我觉得我的思维飞得越来越远了。尤其在了解了科学家霍金的故事后,他的《时间简史》让我对神秘的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我真希望有一天我能登上太空,去探索它的奥秘。
现在,我正在努力学习,我相信:只要勤奋,我的未来就不会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