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文明:消逝的辉煌

来源 : 2001 年 05 期 

楼兰文明:消逝的辉煌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楼兰曾有过的辉煌历程,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它无声无息的殒落,更牵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据考古学家证实,在楼兰文明所在地——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已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城废墟用一根红线连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都在公元4~5世纪突然消失,所有遗址也都在距今天人类居住地50 ~ 200公里的茫茫沙漠之中。长期以来,尽管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一直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塔、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楼兰王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遗址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克。1900年3月初,一支探险队沿着干涸的孔雀河河床来到罗布荒原,意外地发现了几件古色古香的木雕残片。精明的赫克立即意识到,附近一定还有沉睡千年的文明宝藏!随后的挖掘工作令人们喜出望外:这里掩埋着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风格的木雕建筑构件、汉代五铢钱、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在这片废墟的东南部,还有许多烽火台,它们一直延续到罗布泊两岸的一座被风沙掩盖的古城,这就是流芳千古、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

昔日辉煌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已被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民族,自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的切入,加速了楼兰人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

依山傍水的楼兰城是楼兰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汉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就是从楼兰古城分道。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楼兰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公元前1世纪,楼兰地区已建设出农业发达的绿洲和繁华喧闹的城镇,国力强大,声名远震。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它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楼兰人曾在这里尽情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而现在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多处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残垣孤伶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楼兰全景旷古凝重,城内破败的建筑遗址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而悲壮……

据考古学家挖掘成果显示,楼兰“5号小河墓地”是最有名的遗址。楼兰人在这里为王族修建了寄托民族之根的陵墓,仅以一条运河——“小河”作为通向圣地的大道。只要关闭运河龙门,让河床断流,这个墓地就被封闭在一个不容外人侵入的禁地。

古墓群里工艺精细的汉锦、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还有汉代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会卢文残简等文物,即使在今天暴露于阳光之下,仍掩盖不了浓郁的古典气息。在墓地的小山表面,有许多奇怪的弯曲的木板,无论你走到哪里,脚下都会绊到久经岁月摧蚀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物碎片。在一个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了粉末。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神秘而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她已经在沙漠之下沉睡了 2000多年……

所有这些,无不在默默地告知人们:楼兰曾经拥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

无声殒落

直到唐朝,楼兰还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为什么会在公元3世纪后就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公元2001年1月,塔里木河下游科学考察队在一位百龄罗布老人的带领下,找到了楼兰文明终结的地方:阿不旦。

“阿不旦”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但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荒漠。老人百感交激地告诉科考队员,这里曾经四周都是水,捕获的鱼要两个人抬,这里几乎每一个沙包下面,都埋藏着一座罗布人的房屋……

科考队员怀着沉重的心情,搜寻着孔雀河流域。这里是一片早已断流的无人地带,荒漠和沙漠交集,故道上布满了沙枣、胡杨、红柳,且兽迹纵横。人们当年划过船的小河,观察记录过的咸水湖,如今已化为沙漠和光裸的河滩。只有河谷地上稀落的红柳沙包、枯死的胡杨,在诉说着这片地区巨大而激烈的地理环境变化。

在孔雀河下游两岸,人们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器、石核等。

20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贯通南北、交汇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这里的居民种植小麦,饲养牛羊,过着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为什么这个曾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会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探究谜底

科学考察已经证实,在楼兰文明的毁灭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楼兰曾是片河网密布、生机勃勃的绿洲,曾经风行一时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的陋习,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层层相套的由细而粗的7层圆木,木桩由内到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工程耗木数量巨大,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喷薄而出的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种种神秘的联想——这或许是他们某种类似宗教信念的表现。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正是“太阳墓葬”的盛行,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生态失去平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自己的家园。

尽管我们能通过上世纪初发现的珐栌文和竹简等文献资料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保护森林的法律正是出自于楼兰,但是楼兰人不加节制地砍伐了树木,毁掉了自己的生存根基,昔日积粟百万、威慑国外的荣耀也就因此而冰消瓦解了。

生态的破坏和其他因素的合成力量使生态失衡成为必然。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萋萋的绿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绿色。从出土的汉文简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造成的困顿。

另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曾经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楼兰文明的消失也许与缺水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是,现在的楼兰古城却又坐落在风沙肆虐的荒漠之中,荒漠的形成要多少岁月?楼兰文明的消失又有了多少年头?楼兰文明在阿不旦发出最后的咏叹后,又向何地延伸了呢?这些都是至今还无法解答的疑问。

辉煌的楼兰文明就这样谜一般地从历史上无声消逝了,成败兴衰的落差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我们只能在肆虐狂舞的风沙中,凭吊远去的文明……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