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世界寒极(四)——中国记者远征南极亲历记

来源 : 1999 年 06 期 

踏访世界寒极(四)——中国记者远征南极亲历记

作者: 赵洪松

鲸的诉说

凝眸南极,这样的遗憾还有很多……

鲸鱼,海中巨无霸。它是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动物之最。南极周边的南大洋海域鲸的数量和捕获量稳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然而,我们在南极海域见到它似乎比海豹更难。除了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见到过一次在我们船只周围游弋的鲸鱼群外,此后直到整、个考察活动结束,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过鲸鱼。

栖息于南大洋的鲸鱼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有12种之多。别看鲸鱼是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除少数巨鲸性情凶猛、吞食鱼类外,大多数鲸鱼性情比较温和,连小鱼也不食,而主要以磷虾为食。

因为鲸鱼那巨大的“浑身是宝”的躯体,“我本善良”的鲸鱼遭到了比海豹更悲惨的厄运。

自1892年挪威人拉尔森驾驶着“杰松”号进入南大洋开始捕鲸作业以来,已有近百万头巨鲸遭到捕杀。科技的进步也使得鲸鱼的厄运连连,鲸鱼家族几遭灭门之祸。从起初的长矛鱼镖、带绳索的火炮、钢伞形炮箭到雷达、声纳和人造卫星搜索,鲸群鲸鱼的数量在急剧地减少。

在欺骗岛上,我们看到被火山摧毁的庞大的挪威鲸加工厂废墟,车间里浸满巨鲸鲜血,锈迹斑斑的鲸肉切割机向我们翻开惨酷的历史,无言地向我们诉说那悲愤的往事;海滩上惨白的鲸骨顽强地从厚厚的火山灰中探出其巨大身躯的轮廓,时空的烟云掩不住半个世纪前的野蛮和无数生命痛苦的呐喊……

冰雪“拱桥”

浪尖上的南极黑背鸥

智利南极考察站

难怪我们如今在浩瀚、富饶的南大洋中航行数千里却难觅鲸踪了!

鲸鱼以自己几乎消亡匿迹的事实无声地向我们——万物之灵长——哀求和诉说:“我们也是大自然的生灵,放下屠刀,救救我们!”

净土之忧

洁白、晶莹、神秘的南极大陆,在世人心目中闪耀着永恒的圣洁灵光,被誉为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

我扑入南极的怀抱,倾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脉动,仰视它的容颜……

我抓一块南极冰塞入口中细细品味,微咸带甜,其甘如饴……

但心醉神迷的激动之后,踏访南极、冷静下来的我在登船回航与南极道别之时,再次回眸南极茫茫白色冰原,不由平添些许莫名的忧思……

欺骗岛上废弃的鲸加工厂和英国、智利考察站的废墟和建筑、生活垃圾令人触目惊心,海岸线上随处可见的巨大鲸骨向我们发出痛苦的呐喊,马阔里岛7000余只企鹅的神秘死亡和南极大陆上空的巨大臭氧洞,留给我们巨大的问号……

南极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

长城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近年来有关国家科学家通过测试惊奇地发现,南极已有许多生物受到了污染。在企鹅、海豹、磷虾和其他南极地区的海洋生物体内,已检测出多种污染元素。有六六六、滴滴涕,有汞、铅、铜、镉等重金属,还有氯烃、烷烃等烃类化合物。南极海域的海水、沉积物和颗粒状有机物中,也发现了这些污染物。在某些生物中甚至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

1989年1月26日,阿根廷的“天堂湾”客轮在距美国帕尔默考察站2公里的南极半岛海域失事,1000多吨燃油漏入海洋造成南极半岛海域大面积污染。仅过了一个月,2月26日,秘鲁海洋科学考察船“洪堡”号,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附近的麦克斯韦尔湾搁浅,漏出的柴油污染带长1000多米,宽50多米。

在南极海域,特别是有冰架和海冰屏障的海域,石油污染极不易扩散,也难以被生物降解,被污染的地区需要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和净化。

由于科考站的不断设立,到南极的科考队员逐渐增加。极地上空荡起了飞机的轰鸣,海面上游弋的船只也开始增多,万古洪荒的南极冰原上深深印上了人类的足迹。南极,已不再是远离现代文明的“一方净土”! (全文完)

南极欺骗岛上被火山灰掩埋的鲸骨。

南极大陆的主要植物——苔藓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