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17 年 3,4 期
古代器具灌农田
作者: 刘香英
时间刻度
西周
中国北方地区
嘿,这个东西我认识,我见过。
真的?那它叫什么?
这个……这个……
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它叫辘轳(lùlu),是一种利用轮轴原理工作的机械。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辘轳。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功劳很大,它的出现解决了深井取水问题,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地下水进入新的阶段。如今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地方,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
春秋时期
鲁国(今山东西南部)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农业生产,历代王朝都把“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列为首要工作。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嘿,真好玩,看上去像一杆大号的秤。
是的,它的确很像一杆秤。它的学名是桔槔(jiéɡāo),也叫吊杆。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汲水工具,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桔槔由一个固定的支架、一根木杆、一个支点和一个水桶组成。细长的木杆固定在一个竖立的支架上,相互连接的地方为支点,木杆的顶端悬挂着水桶,末端悬挂着一个重物。当需要提水的时候,松开重物这端,水桶那端就会下沉,进入水中装满水。然后,通过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人可以很轻易地就把水提上来。
东汉
洛阳
它叫翻车,是东汉宦官毕岚发明的。三国时期,马钧改进了翻车,令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民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翻车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伸到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
我听爷爷说起过,这个也被叫龙骨水车。
是的,由于它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即使翻车现在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采用的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有着不朽的生命力。目前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翻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
隋唐时期
中国西南地区
这个东西我在云南大理旅游的时候看到过。
它叫筒车,现在在西南山区很多地方还能看见它的身影。筒车的水轮既是动力机械又是工作器具,以水力为动力,冲动水轮自动运转而提水。斜装在轮轴上的小筒,随着水力推动,可以自动取水,旋转到顶部再倾泻而出。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自隋唐时期发明后,到宋代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及至近代仍是农村常用的水力机械。
宋代
中国各地
戽(hù)斗是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靠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在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时,戽斗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这个好玩,小灵通,我们一起来操作这个吧!
不要小瞧它,你们操作时,必须做到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行呢。
明清时期
江苏省荆溪县
接下来介绍的龙尾车,和翻车很像,但它是从外国引进的。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改全书》中介绍了一种西方灌溉水车——龙尾车,但当时还只停留在宣传阶段。19世纪中期,林则徐在江苏省荆溪县组织了一次龙尾车试验活动。操作者使用龙尾车,一人一天可以灌溉农田三四十亩(2万~2.6万平方米),比使用翻车要高出五六倍以上。此后,龙尾车逐渐被官员和农民所接受,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在自己进行发明创造的同时,也需要多多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啊。
(插画绘制/蔡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