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颅之魂”——王忠诚

来源 : 2018 年 02 期 

“万颅之魂”——王忠诚

作者: 王高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原所长王忠诚,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还是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中唯一一位做过上万次开颅手术的人,享有“万颅之魂”的盛誉。

刻苦学习,立志成为神经外科好医生

1925年,王忠诚出生在山东烟台,家境清贫的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非常勤奋,最终靠着自己半工半读考上了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9年,王忠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被分配到天津总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王忠诚被选入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很多是头部中弹的脑外伤,但那时中国在神经外科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王忠诚和同事们面对脑部受伤的战士,一个个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他都倍感痛心:“我觉得自己很无能,很对不起他们。骨科、外科、内分泌科我都能治,就是治不了脑外伤。”也就是在那时,王忠诚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找机会学习神经外科,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好医生!”

勤奋钻研,开创我国神经外科新局面

一年多后,王忠诚完成任务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申请参加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的神经外科培训班,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1958年在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王忠诚牵头组建了我国第一家以治疗神经外科疾病为重点的医院——北京宣武医院。

建立了神经外科医院后,王忠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疾病的诊断。当时我国采用的诊断方法是西方国家20世纪20年代使用的“气脑造影”技术。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诊断时,要向病人颅内穿刺打气,非常痛苦。而此时国外已有了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不仅诊断时病人不会那么痛苦,还大大降低了致残和死亡概率。但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资料极其匮乏。于是王忠诚就自己学习、摸索,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随后他迅速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临床中,大大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的诊断水平。

攻坚克难,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20世纪70年代,“枕动脉与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术”是一种难度极大的手术,国内一直无人敢做。这种手术要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将小于1毫米的脑内血管与大于1毫米的脑外血管进行吻合。当时有个患者的手术需要缝合10针,王忠诚整整10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凳子上,依靠高超的技艺和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手术。这次手术的成功,使我国脑血管手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后来王忠诚以这一手术为基础形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5年,一位患了巨大脑动脉瘤的病人找到王忠诚。脑内的动脉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破裂,病人随时会丧命。而这位患者的脑动脉瘤,直径达9厘米,堪称巨大。王忠诚知难而进,凭着精湛技艺顺利完成了手术,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切除直径最大脑动脉瘤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20个世纪80年代,王忠诚开始向当时这一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领域进军,开创出一整套诊断及手术方案,突破了这个禁区,并创造出做8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死亡率不到1%的纪录。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位居世界第一。

200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12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被授予“最高荣誉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忠诚也因此赢得了“万颅之魂”的美誉。

(插画绘制/蔡成恩)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