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设计成绩

来源 : 2007 年 7,8 期 

让我们设计成绩

作者: 任海

截至2005年,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是我国获得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人。但如果当初仅凭个头来挑苗子的话,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很可能与乒乓球运动失之交臂。长期以来,运动员选才的主要依据是教练员的眼光,而通常说来,用眼光选才往往依靠经验而缺乏科学性,或者说缺乏由科学性所支撑的预见性。光凭教练员的经验与直觉,实在难以判断那些不大起眼的男孩或女孩,日后哪一个会出落成世界冠军。

当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训练领域后,单靠眼光和经验挑选后备人才的做法已经落伍了。从运动训练学角度来看,选才的实质就是根据基础数据指标做出预测。当大面积选才时,面对成百上千的调查对象,动辄上万的原始数据,若用人工统计,工程量浩繁,而如果用计算机程序统计,在输入原始数据后,很快就能得到结果。计算机选才系统能够对被测者进行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测试,为选拔运动员提供摄氧量、神经类型、身高趋势、营养状况等科学指标,教练员可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判定进行取舍。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内海运动电脑公司研制出一种可以提供运动适用性诊断和训练处方的计算机系统。为了寻求某项运动项目对某人的“适应度”、“可塑度”,研究人员在计算机中输入了曾参加东京和莫斯科奥运会的大约4000位运动员的体型和体能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胸围、反复横跳、垂直跳等12项内容,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处理,屏幕上就会出现某人最适合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其次是什么、再其次是什么的答案。这种“计算机选才系统”在汉城奥运会上大受欢迎。

当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选才不会都像这个系统这么简单,但从实质上说,它们都是通过对被测试者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内定的标准和统计规律给出结论。

计算机在体育训练领域大显身手的一大“杰作”,是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分析。美国研制出一种指导投掷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运动员的连续运动过程,并迅速进行数据处理,用图像反映出投掷物(标枪、铁饼)出手后几秒钟内的运动轨迹和状态,显示出加速度、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还能将实际参数与计算机的优化数据进行比较,以指导运动员及时改进动作,进而提高成绩。

这套近乎完美的系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美国铁饼运动员马克.威尔金斯在1976年奥运会前的最好成绩是66.78米,此后计算机专家和田径教练员利用这套系统对他的技术动作进行了“会诊”。经计算机分析后发现,威尔金斯的技术动作中有两处不合理:一是旋转时鞋与地面摩擦系数过大,消耗了一部分能量;二是膝关节支撑技术有点小毛病。专家们认为,如果这两条都能有所改进的话,威尔金斯保持的世界纪录还能提高3米。之后,威尔金斯根据专家建议的方法进行训练,并真的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由66.78米提高到70.86米。这个实例鼓舞了很多人,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口号“让我们设计成绩”!

20世纪80年代,围绕动作优化和战术组合,计算机运动图像处理技术“登台亮相”了。技术人员通过高速摄影把竞技项目和球类项目拍摄下来,把用底片或录像带记录的动作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利用计算机平滑等数据处理技术,摸清运动员肢体运动的所有细节,再根据统计规律和力学原理,探讨技术要领,并在屏幕上得到二维或三维动作图像,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在球类运动中,通过影片解析技术,可以分析己方和对方的特点、动作和时间,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技战术。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