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7 年 7,8 期
终极“杀手”——电磁脉冲武器
作者: 简俊
1962年7月,科学家在约翰斯顿岛上空进行核试验。核弹爆炸1秒钟后,距试验场800千米的檀香山岛上的几百个防御警报器全部爆裂,瓦胡岛的照明变压器被烧坏,檀香山与威克岛的远距离短波通信全部中断。
与此同时,距爆心1 3 0 0千米的夏威夷群岛上,美国军队的电子通信监视指挥系统也全部失灵。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呢?
科学家事后发现,“元凶”原来是核爆试验产生的高能电磁脉冲。
破译电磁波
电磁波是指迅速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人类从形成之日起便生活在电磁波的汪洋大海之中。电磁波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特别是会破坏电子设备,这是已被科学所证实的,一些国家正在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威力巨大的电磁波武器。
根据波长不同,电磁波通常可分为射频(无线电频谱)和光频两种。电磁波武器通常主要是指射频段的武器。电磁波武器具有发射速度快、全天候能力强、穿透性好等优点。
目前正在研制的电磁波武器有微波波束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又称微波炸弹和电磁脉冲弹。
微波波束武器是指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来杀伤、破坏目标的一类武器。由于这类武器的技术复杂,目前还没达到实用阶段。
微波波束武器可攻击的目标非常之多,可以杀伤人员,可以攻击任何装备了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武器系统,特别是能够攻击隐身武器的装备。
电磁脉冲武器的攻击方式
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利用核爆炸或其他方法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十个闪电的强电磁脉冲来破坏敌方雷达、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中电子设备等的一类武器。
电磁脉冲武器对人员的杀伤机理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类。非热效应是指当低强度微波照射人体时,使人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从而导致这些人操纵的武器系统失灵。
热效应是指在高功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前苏联的研究人员曾把山羊当作“活靶”,进行强微波照射试验,结果1千米以内的山羊顷刻间“饮弹身亡”,2千米以外的山羊顷刻丧失活动功能而瘫痪倒地。
对各种武器系统的破坏,主要是破坏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作战效能。小功率微波武器,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通信、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功率稍大的电磁波武器,可使探测系统、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功率较大时,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电缆耦合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等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产生状态反转、击穿,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功率极高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目标受高热而破坏,甚至能够提前引爆导弹中的炸药。
隐身武器的克星
隐身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为了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它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另外还在装备表面涂有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使之达到隐身的目的。当隐身武器一旦遇到强度比雷达波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电磁波波束武器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轻者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者会立即化为一缕青烟。而现有的普通武器装备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它们对微波能量吸收较少,所以电磁波武器摧毁隐身武器要比摧毁普通武器容易得多。所以说微波武器一旦投入战场,必将成为各种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磁脉冲武器在军事领域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高功率微波武器在未来战争中,一旦投入使用,战场将会呈现新的变化,相应的防护装备及战法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