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9 年 01 期
走进邪念鲁藏布大峡谷
作者: 张文敬
大峡谷顶端附近的马蹄形小套谷
本刊独家新闻
编者按:随着'98秋季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结束,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张文敬教授作为此次探险考察的科学家之一,将带着读者朋友们“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球最后一块秘境,体验惊险,解读自然。六期连载,敬请关注!
细心的读者会不甚讷闷,1998年10月中旬以前的报刊上称写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时候往往冠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是一夜之间无一例外地变成了 “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字之差是作者的疏忽还是编者的遗漏?都不是。
在藏语中,“藏布”就等于汉语中的江、河之意,比如“雅鲁藏布” “帕隆藏布” “易贡藏布”等等。如果在“藏布”后面再加一个“江”字,无疑有重复之嫌,于是将中国西藏这一新的世界之最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被发现和认证,经历了一代科学家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艰苦考察的漫长历程。在70年代初期,原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鸿烈先生带着一批青壮年科学工作者奔赴西藏,从1973年到1976年对藏东藏南还有藏北无人区进行全方位的自然资源科学综合考察。考察伊始,包括孙鸿烈队长在内的一批自然地理、地貌、冰川、水文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便对雅鲁藏布马蹄形大拐弯奇特的地形,独具一格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大峡谷地质地理特征进行过一系列的描述和论证。1982 ~ 1984年由杨逸畴任队长高登义任副队长的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队三年四次进入大峡谷地区,主要围绕着南迦巴瓦峰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广大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虽然由于种种技术及财力方面的原因未能成功地进入大峡谷无人区腹地进行必要的考察,但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当称世界之最的概念已逐渐清晰。冰川组张文敬在1984年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曾提出这一概念,并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中作了明确的论述。到了 90年代初期,地貌学家杨逸畴等人去台湾讲学的时候,又多次论述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各种形态特征,包括它的最大深度和长度等。比如最大高差达5382m,比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达3200m)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2133m)深邃、雄伟得多。后来在一位记者朋友的采访中,老杨又旧事重提,于是1994年4月中旬的一天,新华社发布消息说:“……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m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终于,这一研究结果正式由我们自己的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首次向全世界发布,尽管事实上关于这一项世界之最的确定应该追溯到十年以前。
本文作者(右)和杨逸畴教授在考察途中
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起于米林县派乡大渡卡村,止于墨脱县的巴昔卡,全长共496. 3km。峡谷入口处的海拔高度为2850m,而出口海拔高度仅155m,加上自入口到出口在地形上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除了在地质、地形、地理、新构造运动、冰川的形成和分布、生态环境的演替以及湿热、水汽大通道等研究领域给科学工作者许多空间之外,更令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便是大峡谷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水利资源。初步估算,雅鲁藏布江的水能水利资源相当于黄河的25倍,在我国仅次于长江,位居第二,而大峡谷以她奇特的地形、急剧的落差集中了整个雅鲁藏布江水能水利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在大峡谷入口处筑一拦江大坝,再通过一条仅30多公里长的引水隧道直通大峡谷的下游段即可获得数倍于长江三峡大坝所具有的发电量!
大峡谷地区雪山耸峙,是我国季风型温性冰川的主要分布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被发现被证实使青藏高原上又增添了一个“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以她海拔8848. 13m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而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她最深的地貌特征又成为世界最深邃最雄伟的大峡谷,西藏人民为此而骄傲,中国人民为此而骄傲。
如今,人类首次成功地实行徒步穿越世界大峡谷的科学探险考察,而我有幸成为这次考察活动的一员,率领瀑布分队,首先完成了从大峡谷顶端——门中村沿大峡谷北岸和西岸向西向南徒步穿越的任务,并先后发现和考察了这一地区的三组瀑布群、天然野生红豆杉林和以前无人到过的一条大型季风型温性山谷冰川,为大峡谷增加了许多赋有科学内涵的景观生态内容,为大峡谷的科学保护,可持续性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
下期内容:“大峡谷老人——德钦”。在大峡谷入口,我又见到了我的老朋友——一位南迦巴峰下的老人,当我和德钦老人在格嘎村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第一次和老人交往的故事……
森林环绕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