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7 年 04 期
武器库中的“超级明星”——微波束武器
作者: 淅琳
微波是指波长为1毫米~1米的电磁波。物理学研究表明,当电子束以光速通过等粒子体时,将产生定向微波能量,如果将这种微波束的能量加以汇聚发射,就可以成为一种杀伤武器——微波束武器。微波束武器以其强大的独特杀伤功能跻身现代兵器之林。
杀伤作战人员
当微波照射到人体表面后,在人体组织中迅速转化为热能,对人体产生危害。轻则引起辐射性头痛、眩晕、情绪不安、脉搏和血压不稳定,重则导致神经衰弱综合症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灼烧人体皮肤和内部组织,甚至置人于死地。如果把这种效应用于作战,就会使对方人员丧失战斗力。在这方面前苏联起步较早,早在70年代,美国就曾多次抗议前苏联用微波照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使其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损害。
破坏电子设备
试验表明,当微波强度在0.01~1微瓦/厘米2时,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和通信设备,使之无法正常工作;增加到0.01 ~ 1瓦/厘米2时,可直接使通信、雷达、导航等系统的微波电子元件烧毁;增加到10~ 100瓦/厘米2时,其瞬变电场在金属表面产生的感应电流,能通过天线、导线、电缆等各种入口进入目标内部。轻者会改变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导致电路功能紊乱,出现误码、控制失灵和逻辑混乱等现象,重者会烧坏电子元件;1~10千瓦/厘米2的超微波能量能迅速产生高温,毁坏目标。在海湾战争开始的几小时内,美国首次使用了微波束武器。由“战斧”巡航导弹携带的高功率微波弹头,有效地破坏和摧毁了伊拉克防空系统的电子设备和指挥控制中心的非加固电路。
打击隐身武器
隐身武器(隐身飞机、导弹、坦克、舰艇)之所以能够隐身,主要是外壳采用了吸波材料和涂料来有效吸收雷达波(微波),使雷达成为瞎子而达到隐身目的。这种性能刚好为微波束武器效能的发挥打开了方便之门。隐身武器一旦遇到比雷达波高出几千数量级的高功率微波武器,便能吸收过多的微波能量,轻者瞬时被加热,导致武器系统损坏,作战人员伤亡,重者会立即熔化,化为一缕青烟。如1991年的一天,一架F—117A隐身战斗机在美国一个试验基地上突然坠毁,两名飞行员当场身亡。究其原因,罪魁祸首竟是该基地正在进行初次试验的一种秘密武器——微波束武器。由于微波束武器对付隐身武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一旦投入战争必将是各种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
微波束武器工作时间短,比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作用距离更远,受天气影响也更小,适当选择微波辐射频率,可使相应的对抗措施更复杂化,令对方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