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6 年 05 期
地学高峰摘星人——记著名沉积地质学家刘宝珺
作者: 李莉;杜成永
科学的圣殿中,群星璀灿。在地学领域里有一颗耀眼的明星——斯潘迪亚罗夫奖,它熠熠生辉,吸引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地质学家去摘取它。斯潘迪亚罗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地质学家,在探寻高加索地质旅行路线时意外身亡。一八九七年的第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为了纪念他,俄罗斯科学院设立了以他命名的这个奖项,以后按惯例每届授予大会主办国的一名有杰出成就的地质学家。今年8月份在我国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一位名叫刘宝球的中国地质学家成了我国首次攀上地学高峰摘取这颗明星的人。
地质学,历来被认为是最艰苦、最清贫的一门学科,可刘宝珺投身地质事业40余年,从来没为自己大学时代的选择而后悔。
清贫——他获得的第一笔财富
刘宝珺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南开大学,在中学教数学,母亲虽没进过学校,但读了不少书,有一套很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宝頊出生后不久就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国家和民族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社会的动荡,经济的不景气,加之靠父亲一人微薄的薪水,一家人生活非常艰难、捉襟见肘。宝珺兄弟三人上学,学、宿、餐费很难筹措,在校的伙食常年是粗粮加蔬菜,一星期只能开一次荤,那还是一桌同学共吃一碗肉,每人刚够一块。当时,鞋袜衣服破了,他得自己补,上初二的时候,宝球意外地得到一双打着补丁的旧球鞋,为此他兴奋得一夜没睡觉。十八岁的时候,他用收集来的旧零件组装了一部自行车,当他骑着它满街跑的时候,那种愉快和自豪决不亚于现在驾着豪华汽车在路上兜风的新富翁。
艰苦的生活对有些人是灾难,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笔财富。正是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培养了刘宝珺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经历了深重的民族灾难,才使他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起立志强国、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
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句老话,用以鼓励莘莘学子卧薪尝胆,寒窗苦读,然后功成名就。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宝珺家境的清贫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庆幸的是,宝珺的家庭和学校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宝珺的父亲虽是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要求孩子整天死啃书本,他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父母、叔辈们对文学、艺术、音乐、戏曲、体育都有极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和讨论,甚至还组织起家庭小乐队、篮球队,经常演奏,对外比赛。宝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诸多事物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宝珺高中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当时学校都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并组织了许多学术组织和团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参加,锻炼自己的能力。
刘宝珺教授(右)与本刊特约记者杜成永合影
后来,当刘宝裙已经是沉积学研究领域里一位成果累累的著名科学家时,遥想当年,感触良多。他说,当年,家庭、学校给予的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不仅能使生活充满情趣,而且对开拓思路,深入认识自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专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刘宝珺思路严谨,思域广阔,他那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拓宽了沉积地质学的应用范围和学科的延伸发展,在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把握机遇
大学毕业后,刘宝珺分配到甘肃白银厂地质队,他一面勤奋地工作,一面孜孜不倦地继续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第一个机遇向他微笑了——北京地质学院将在地质部门招收首批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刘宝珺作为队上的先进工作者被推荐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校,成为岩石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这是他成功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研究生阶段,他受到许多著名学者严格的专业训练,为他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刘宝珺留校任教。就在他事业上正待迅速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黑暗、封闭的时期,研究领域里一片死寂。70年代初,形势稍稍出现了一丝转机,刘宝珺接受了一个任务,领导让他主持对云南滇中地区砂岩铜矿的研究。第二次机遇又向他招手了。滇中地区刚开过一次现场工作会,对该地区矿床作了规律性的总结,认为成矿环境为湖泊地貌,矿床为泥沙同生沉积期产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无疑已成定论,可刘宝珺并不满足于这一现成的结论,人云亦云不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品格。他到野外亲自搜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信息,他大胆指出,滇中地区成矿石环境并非湖泊相而是河流相,矿床也不是泥沙同生沉积期的产物。这在当时的成矿理论乃至找矿实践中都有新的重大突破。在翔实、严谨、慎密的论证面前,在地质队勘探得来的大量事实证据面前,人们折服了!这次机遇成为刘宝珺事业上的第二个转折点。通过对滇中铜矿床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地质界长期存在的一些纷争不休的难题,还开创了一个层控矿床研究的新局面。
80年代初,刘宝珺从成都地质学院调入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这是他的第三次机遇。从教学和科研的岗位转入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所,给擅长研究的刘宝珺创造了更为优越的研究环境,提供了更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在科研所承担的多个研究课题中,刘宝珺率领着一批热爱地质事业的科研人员不断向一座座高峰冲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无限风光在险峰
干地质,人们都说苦。的确,从横断山脉的大裂谷到藏北高原的无人区,到处都洒下了地质工作者辛勤的汗水,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不是真正热爱这一行,定会感到苦不堪言。可是,刘宝珺却觉得乐在其中。他说,探索自然中那些未知的领域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因为我们的探索人类又发现了以前未知的处女地,对我们生活在其间的大自然又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令人非常愉快的。
刘宝珺从事地质工作40余年,在地质领域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沉积学研究领域里更是起着先驱性和倡导性的作用。在国际学术界,他十分活跃,他曾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出任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努力促进、组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
当刘宝珺攀上高峰,摘取了“斯潘迪亚罗夫”这颗明星时,他认为此时的快乐远远不及他在攀登过程中得到的那种快乐。在那未知的领域里,重峦叠嶂,奇峰险石,风光无限,它正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乐于探索自然之谜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