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1 年 05 期
21世纪:到火星上定居
作者: 王尚文
千百年来,人类对茫茫宇宙充满了无限神往和遐思: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阿波罗、赫尔墨斯……在创造了许多神话和奇迹之后,人类走出地球的热望与日俱增。最近在上海举办的“当代世界太空宇航科技文化展”,使人看到了实现这种热望的前景,并且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索宇宙的信心。
当你走进“当代世界太空宇航科技文化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空影院。影院的屏幕上正在播映的是太空人怎样探索月球。电影结束、屏幕慢慢升起后,参观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登月舱在舞台上,并且从登月舱中走下来两个身着太空服的“宇航员”,让参观者感受到登陆月球的真实场景。不少观众还会情不自禁地簇拥着“宇航员”合影留念。
接下来,你会从展览的实物、模型及照片看到中国宇航的发展史。这里有中国航天工业代表作: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物,火箭长45米,直径3.5米,重58吨。接着是1 : 1的卫星模型、实样(初样星)和另一枚卫星内部实样。最为精彩的是“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参观者将会看到地面指挥台与天空中两颗卫星的联络,卫星云图每半小时接收传递到地面一次。除了这个实物模型外,还有许多灯箱及照片的介绍。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航天技术。几十年来,从投资上讲,中国不仅无法同俄、美、法、日相比,就连印度也不如,但中国已经取得不凡的成就,并且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的航天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并取得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效益。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走近宇航员
要想目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真实场面,在迷你影院里播放的月球电影中,可以一了心愿。影片通过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说明宇航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对压力的反应能力,是挑选宇航员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他们必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安全而又能以相对舒适的方式活动。呼吸出的复杂气体、运动时代谢的能量,以及体内废物的处理,都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宇航员要达到工作目的时,所要考虑到的因素。
在“阿波罗” CM号上,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卫生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宇航员不得不使用湿抹布、干毛巾和卫生纸。曾三次遨游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迈克·莫伦在《感受太空》中曾这样描述在太空如何排泄:“因为疲劳,我身子一软靠向椅背,而就在这一靠工夫,只觉胯下凉飕飕的,一股尿液弥漫开来。那是从尿液收集装置(宇航员对尿布的雅称)里挤压出来的……那感觉糟透了。”可见,即使是这种平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到了太空也够烦人的。另外,骨骼中的钙质在失重状态下会变得松疏,这使宇航员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
如果说影片所展示的太空生活令人遐思,那么,实物展览则让人真真切切地大饱眼福。在这里可以看到月球车、太空食品、太空帽、月球岩石等宇航员使用的宇航器械与实物。这里有宇航工作人员始终穿着的一件形如保暖内衣的长外套。这种外套由特夫龙制成,内衬为多孔联合的棉。
太空食品除必要的食物外,在“阿波罗”号的旅行上,平均每人每天三餐的卡路里摄取量为2500卡,脱水部分会通过注射一盎司的水而重新水合。不同寻常的是,喝水必须用导管,否则水就会四处“飞舞”。
那一双双巨大笨拙的“登月靴”令人疑窦顿起:如此巨大的鞋是穿在人脚上的?原来,登月靴的鞋底由硅胶铸成,在宇航员的鞋底和太空服鞋底之间,加有特殊的保护层以防热。外面的部分是防护层:套上贝塔材料(BETACLOTH)的特夫龙、两层铅制的卡普特(K A P T O N )、九层交替的密利(MYLAR)……如此繁多的结构怎能不使它像个庞然大物?
试一把当宇航员的感觉
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宇航员,这是因为你的身体首先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在测试区有身体健康情况测试,如血压、心脏、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等。
如果你侥幸能过这些关,太空训练营里的诸如平衡测试仪等体能训练,着实会令你头晕目眩、心惊肉跳。这里各种测试仪器可以让你体验太空之旅的各种艰辛与欢乐,而在电脑前自行设计月球车、火星车,则需要你对有关知识的了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不过,相对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宇航员的要求而言,这些实在是微乎其微。太空探险任务还需要宇航员担当包括管理人员、技术员、工程师以及诸多科学专家等各种职业角色,因为完成任何一种太空任务都牵涉到许多种工作,此外还会有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例如,“阿波罗”13号在发射后两天,当风扇启动并搅拌液氧的时候,一系列事故导致了起火,以致氧气电能损耗,部分系统损坏,从而引起供给舱爆炸。虽然登月计划中途失败,但是三名宇航员凭着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勇敢顽强,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安全地返回了地面。这一戏剧性结果使“阿波罗” 13号和这三名宇航员名扬四海。
你对火星究竟知道多少
人类在登月之后,更大的目标就是载人火星飞行。在登上火星之后,更长远的计划便是改造火星环境,使之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在1991年7月8日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并且能够给予投资,那么人类在2014年以前是有可能登上火星的。进而,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基地,逐步把火星环境加以改造,从而实现大规模火星移民。
为了使人们对未来居住地有所了解,展览会还专门开辟了火星馆。踏进火星馆,展现在参观者眼前的是被遥控的火星车正在沙盘中行走。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洞口看到岩浆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最引人注目的是“火星基地” 一号——重要的研究实验室和火星任务的指挥中心。在这里,主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学、气象学和其它领域的观 测研究。“宇航员”们穿着宇航服像往常一样离开“火星基地”一号,去探查火星表面,并维修保养通讯设备和其它一些装置。
除了眼观,这里还有许多动脑动手作业:你可以在电脑上做有关火星知识的自我检测,看你对火星了解多少;你可以通过短 波、长波、紫外线、近磁场处以及 摩擦,测试、鉴别火星上的矿物质;检查所有宇航服是否有泄漏,因为火星上的大气压很低,犹如 一个真空……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火星任务”,令人眼花缭乱,如火星极地标本观测、植物生存实验、太阳能源量测试等等,一切都让人感到:随着火星基地的建立,人类移居火星的梦想并不遥远。到那时,我们可以驾驶着火星越野车,领略火星上的美好景色,运货的船只在轨道空间站与地面之间来回穿梭……透过稀薄的火星大气层,阳光照在火星表面上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那是大气中悬浮颗粒反射的杰作……这一切,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惬意!